理论NEWS.LONGHOO.NET/LILUN

您的位置:龙虎网 >理论频道 > 钟山论理·新思

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面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2023-10-12 10:50

龙虎网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早在2013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2021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高瞻远瞩地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体现了浓厚的中国色彩,彰显了中国的价值追求,凝聚了广泛的全球共识,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指导、关键抓手和重要导向。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要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提振国家自信心

全面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基础。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政府)及其由国家所统领的社会经由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种渠道传播后,在国内受众和国际受众中所引起的舆论反应,它是受众以国家的客观实在为基础对该国的一种主观认知,它是民众的主观或直接或经由媒介传递见之于客观的结果”。当一国掌握了强大的国际话语权时,必然有利于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创造利己的内外部环境,为本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全面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抓手。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国际影响力的争夺。谁能在激烈的话语角逐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谁就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占据话语制高点,从而对国际社会的议题设置、国际准则的订立修改、国际事务的评判等方面拥有制定权、解释权和话语权,为本国的发展塑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全面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是提振民众对于国家自信心的关键。国民对于国家的自信心,一方面源自国内经济平稳有序健康发展,政治环境和谐稳定运行,社会文化健康繁荣兴盛以及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的提升;另一方面来自于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加强、话语权增加、国家形象稳中有升,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与尊重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中国国际话语权空间、提供价值引领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国际话语权拓展了话语空间。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疲软乏力,发展鸿沟日益凸显,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国际格局以西方主导、国际关系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难以为继。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就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拓展了话语空间。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价值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主张国家不分大小、贫弱,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在国际事务中均享有平等对话,平等参与关涉人类命运事务的规则制定的权利,在国际合作中摒弃零和博弈、丛林法则的旧思维,提倡分享与促进,倡导互利与共赢,寻求各大文明平等交流互鉴、兼容并蓄,尊重不同国家道路、制度的选择和历史文化传统,促进世界文明的“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这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为人类社会实现长久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价值引领。

夯实话语根基、增强话语自信、完善话语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理念指导,但一种全新的国际理念要在国际社会中赢得广泛的传播与普遍的认可,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价值,还需要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作为基础。

第一,持续增强硬实力建设,夯实话语根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不动摇,倡导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旨归,这是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物质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格局转型。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促进经济体制与政府体制改革协同式发展,推动“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实现“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加强对外贸易合作。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为全球发展合作提供创新思路,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第二,大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话语自信。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一方面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努力讲好中国故事。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必须创新对外宣传手段和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第三,切实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完善话语体系。加强对外传播能力。通过转变对外话语传播观念,锻造高效精干对外话语传播队伍,健全中国对外传播体制机制,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等方式,“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拓展国际话语平台。一方面,继续强化中国主流媒体建设,主动设置有利于中国和世界的话语议题和方案,努力吸引更多国际行为体的加入;另一方面,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建设,利用国际合作传递中国声音。巧借海外华媒发声。立足国家站位、国际视野,通过扶持、引领以及合作的途径,强化国内媒体与海外华媒的相互合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开拓海外华媒双语版,增强海外华媒的发声力量,使其成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助推器。

(作者:岳爱武,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任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