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历史主动 多维谋划未来
龙虎网讯 “审时度势,切中事理”,是我们党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统一思想、坚定自信的重要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文本,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动员令,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把握历史主动进行战略擘画的战略思维和战略自信。
强调使命任务,重申共同奋斗目标
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党以更宏阔的大历史观,以第一个百年目标顺利实现为基点,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并从理论上将两个百年目标内涵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基于民族复兴战略目标的设定,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总的战略安排,特别强调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这是在时空轴上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重大的、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定力是一种坚定沉着的行动能力,所谓“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越是复杂,越需要我们排除干扰、稳住心神、坚韧从容,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整体统筹谋篇布局,推进全面改革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以及地域、领域等角度,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各个领域的改革、发展、稳定进行了谋篇布局与科学部署。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有就业优先战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以及更加积极主动的、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推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并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为更好地推动创新发展,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安全风险挑战,提出实施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面节约战略,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等等。这些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战略,既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也具有显著的系统性。针对性体现在这些战略都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点或难点做出的宏观谋划,系统性体现在不同的战略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集中反映。
运用战略思维,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党的二十大报告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深入分析我国发展优势,作出五个方面的“战略性”论述,对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战略执行层面的思考和部署。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提出“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这些论述立足国情、世情,从大国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强调包含于其中的关键因素,蕴含深厚的社会历史感、丰富的辩证思维和缜密的系统观念,充分表明我们党结合自身优势,紧抓战略机遇,将思考重点、工作重点置于关键环节、关键节点的历史主动和责任担当。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动力,我国正处于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关口,既有难得历史机遇,又有诸多风险挑战,我们党对战略性工作的明确判断,重要立足点正是战略执行。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集中精力做好“战略性”的事,将是能不能赢得战略机遇、实现战略目标进而掌握历史主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这既是清醒的战略判断,也通过新时代实践成果展现了战略自信,是我们在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历史经验。可以说,抓好战略性工作,我们就能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有效应对和驾驭复杂局面,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作者:甘文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