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NEWS.LONGHOO.NET/WENHUA

您的位置:龙虎网 >文化频道 > 文都动态

第十三届江苏书展“方志江苏馆”南京地方志主题活动精彩纷呈

2023-07-06 10:19

龙虎网讯 7月4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第十三届江苏书展第四天,“方志江苏馆”连续推出南京地方志主题活动。

当天下午,第十三届江苏书展南京地方志专场新书发布会在书展中心舞台举行。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中山陵园管理局、南京出版社、南京市鼓楼区地方志办公室相关领导和人员,12个设区市地方志办公室代表,现场观众参加了新书发布会。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汤林平主持。

新书发布会上,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姜巧玲首先致辞,她指出,“一方之全史”的地方志,是中华民族延续文脉的重要载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作用。她说,厚重的历史沉淀、悠久的文化传承,给南京留下了浩如烟海、灿若星河的历史古籍。近年来,南京方志人以“存史、育人、资政”为己任,采取影印、点校等形式连续推出《建康实录》《“一带一路”丛书郑和系列》《金陵梵刹志》等多部精品旧志;编纂高质量志鉴丛书,《南京年鉴》多次获评全国方志系统年鉴特等奖,历经二十年编纂的全国第一部城市史《南京通史》,成为对外交流的城市文化名片。她表示,今天推介的四部新书,是南京方志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市工作部署的具体行动。南京方志人有信心有能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传承城市文明,发掘历史智慧,以丰富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南京方志力量。

随后,新书发布会现场推介环节,四位嘉宾依次上台,用简练的语言道出新书之特色亮点、新书之难能可贵。南京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推介《南京历史文化干部读物》时指出,新书内容与时俱进、结构完善,以正文为例全书分为十四章,既有传统的自然、历史、文学、书画艺术、科技、宗教、非遗、古迹等,又囊括工业遗产、和平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长江文化这些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章节,突出展现了南京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文学之都、和平之城;见解独到、观点新颖,系统概括了南京得天独厚的山川形胜、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绵延不绝的灿烂文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百折不挠的城市品格、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

中山陵园管理局副局长廖锦汉在推介《明孝陵新志》时指出,《明孝陵新志》是2023年江苏省重点史志作品编纂出版资助项目。之所以取名“新志”,一是新在理念。编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详实、实事求是记录明孝陵不同历史时期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情况,同时挖掘明孝陵在形胜、规制、礼仪等方面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期让更多人从文化中得到滋养。二是新在选题范围。空间涵盖范围扩大到整个紫金山区域,乃至南京市域,将钟山之北和中华门外八处明代功臣墓以及部分明代公主墓墓主相关信息也做了收录,篇目更加系统、全面。三是新在内容。系统梳理了明孝陵各个历史时期的史料,特别是收录了申遗经过、文旅融合、活化利用等史料,并配以精美图片,参考研究价值较高。

2023年3月,“南京历代名志点校出版工程”府志类第一种宋《景定建康志》由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南京出版社通力合作,联合著名高校专家教授整理点校。南京出版社古籍图书编辑部副主任杨传兵推介《景定建康志》时,指出该书对于城市而言,它是南京现存最早的官修志书,是南京第一次在历史舞台上完整亮相,相当于今天可以读到的第一本《南京传》;对于方志而言,它是开创之作,一代良志,“宋代方志,缜密赅博,无逾此编”。随后剖析点校亮点:版本珍贵,是将流落海外的版本“静嘉堂本”引回祖国,作为参校本第一次呈献给读者;研究透彻,是深度整理形成的当代研究最高水平的版本;装帧典雅,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旧志新版。

鼓楼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刘珲在推介《鼓楼园林录》时,指出,鼓楼作为南京主城核心区,区域内山、水、城、林、江浑然一体,园林资源丰富。区内既有“有记无楼六百载”阅江楼风景区、“六朝胜迹”清凉山公园、“西城之冠”乌龙潭公园、“石城虎踞”石头城遗址公园、“郑和下西洋”宝船厂遗址公园、“大观园”随园等古代园林,又有国防园、大桥公园、下关火车主题园、小桃园等现代园林。编纂《鼓楼园林录》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更加全面了解鼓楼园林,了解它的外在景观美,领悟它的内在文化底蕴,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鼓楼。

最后,由江苏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江龙波,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姜巧玲,南京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中山陵园管理局副局长廖锦汉,南京出版社古籍图书编辑部副主任杨传兵,鼓楼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刘珲,分别向12个设区市地方志办公室代表赠送了推介的新书。

举行南京地方志专场新书发布会之前,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7月1日还邀请雨花台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参演第十三届江苏书展“访红色热土,述峥嵘往事”红色地名展演,并在7月4日上午组织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金陵金箔技艺传承人张海英展演了锻制技艺中“切金箔”工艺,并现场讲演了一块“金疙瘩”经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沾捻子、打开子、装家生、打了戏、出具、切箔等十几道工序,变成一片薄如蝉翼、软似绸缎金箔的全过程。南京金箔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又称金陵金箔,有“中华一绝”之称。南京有2500多年生产金箔历史,成书于南朝宋山谦之编纂的《丹阳记》中已有生产金银箔及设置锦署的记载。2006年,“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气窖香醪制技艺当代代表性传承人刘馨璐,出身香药世家,自幼师从祖母制香,在祖母和母亲的亲传亲授下,掌握了“六气窖香”独特的制作技艺。刘馨璐老师在展演现场给大家讲解了采香、晒香、理香、拣香,以及合香、醪香、窖藏等制造技艺和程序,指导参与互动的书友制作线香、点线香。六气窖香醪制技艺以中国和香为宗,是一种具有疗愈效果的香药制作技艺。制作时需根据时令择香,五运六气推演香方、经多步骤配以醪汁调和,最终成品香气绵柔、醇厚、持久。六气窖香醪制技艺于2022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周荷英为现场书友展示了巧夺天工的剪纸技艺。在周荷英手把手的指导下,多位现场书友参与了互动剪纸体验,一位在现场体验剪纸的孩子说,参与了剪纸,不仅锻炼了自己耐心和动手能力,还了解了传统手工艺蕴含的匠心文化,希望自己能学会剪纸技艺,做一位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南京剪纸主要流行于江苏省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据清代道光年间甘熙所撰的《白下琐言》等史料记载,南京剪纸在明代初年已十分流行。如今,南京剪纸以其“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艺术特点,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来源:方志南京  编辑:王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