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双劳动的手,点亮乡间诗意星河
龙虎网讯 5月7日一大早,乡间诗社创始人毛文轩就把家里收拾了一下,他和诗社成员已经提前约好,当天要在家里讨论近期一场诗词比赛优秀作品的评审改稿。不久,大家陆续从江宁各地赶来,低头对着作品字斟句酌,碰到好的句子还高声朗读交流起来。
“乡间诗社”是一个自发组织的民间社团,诗人身份让诗社成员着迷。他们身份各异,企业会计、小镇门店老板、城管队员、打工人……他们写诗的手,做过农活、扛过家具、做过美容服务。他们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拂去灰尘,让诗歌从土壤里、草根下生长出来,从日升月落、车水马龙中流淌出来。
目前,乡间诗社已经成立15年,吸纳全市乡村300多名成员。他们组织采风,共同交流诗歌与生活。长长短短的诗行,映照出普通人的人生,也折射出乡村里的时代光芒。
“就像烧菜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写诗”
近日,记者在云花家具店门口见到54岁的张行军。这个临街的门面由张行军和爱人共同经营,是禄口街道最大的一家家具店。每天早上8点店就开张,一到周末就忙得闲不下来,张行军开着一辆三轮车去各个地方送货,上上下下搬家具。空闲的时候,他会跑回家,拿着笔在本子上写写画画。要是送货的路上灵感来了,就拿出手机打字,发给文件传输助手,两个手机的微信随时切换,“这样就不担心丢了”。
张行军19岁做营业员,无聊的时候就写诗看书,后来先后当村干部、做生意。他从家里找出9本泛黄的笔记本给记者看,里面有他原创和摘抄的诗,还有发表作品的剪报。“前面二十多年写了几十首,2015年认识毛老师、加入诗社以后,跟着大家一起学习,水平有了提升,几年时间写了200多首,其中发表了100多首。”
他口中的“毛老师”是乡间诗社的创始人,二人的结缘也与家具有关。“诗社刚成立时买了一批家具,我去送货的时候才知道这是诗社,就与毛老师攀谈。”一身藏蓝色大褂的张行军刚卸下货,额头上的汗还没散去,为了证明“我也懂诗”,他当场背诵了几首席慕蓉和舒婷的作品。毛文轩十分惊喜,把张行军拉进了诗社里。
加入诗社以后,张行军写诗更加勤奋了。旁人有羡慕的,也有嘲笑的。“你这点儿文化水平还写诗?”他听后不以为然:“我觉得诗歌不是高深的文化,是生活的记录和沉淀。每个人都可以写诗,就像烧菜一样,只是水平有高低。”
对于三十出头的诸金龙来说,诗歌是自我表达的出口。面对初次见面的记者,他显得腼腆和局促。他时常把细腻的情感化作诗句,有时灵感来源于工作场景。他在禄口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看到盲道被自行车占据,他一边搬离整理,一边在心里写下:“停放零乱的车辆不再零乱/盲道松了一口气。”有时灵感来源于生活场景。新年的一场雪中,他写下:“小麦在雪窝里沉睡/村庄在纷飞的白色里/安然无恙。”
95后企业会计钱惠则因诗结缘了人生伴侣白睿田,如今已经成为怀胎5个月的准妈妈。诗人情侣从不缺乏浪漫,二人出去采风会吟诗作对,还在婚礼现场互赠诗歌。一人写下:“笔尖落诗蕴藏缱绻情意/你我的故事细碎且浪漫。”一人回赠:“在爱的殿堂里行走/在诗的海洋里相遇/我牵着你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故乡长出高楼,用诗歌唱出乡村新面孔
乡间诗社的诗人,写的诗不仅是个人的故事,也是发出乡村在时代变化中的声音。私营企业会计季川是诗社创始成员,也是至今最活跃的成员之一,他每年诗歌发表数量近300首。在他的作品中,“乡愁”是主要题材,故乡的人事物线索贯穿在八成的诗作中。
今年55岁的季川从小在家乡江宁县铜山镇读小学、初中,高中在秣陵就读,考上大学让他觉得实现了“鲤鱼跃龙门”。然而阴差阳错间,他从地方国营厂遭遇下岗,人生大转弯,从乡村到城市后又回到乡村。他在漂泊中总觉得自己是个异乡人,忍不住不断回望,亲人、家园都是他思念的归处。“故乡于我来说就像归宿,也是我们乡土诗人的根。”
他写下《印象林业队》:“记得多年前,那些艰苦岁月/我去林业队买过豆干子/那时的豆腐坊外面有头毛驴/它被蒙着眼睛转圈拉磨/豆浆沿着石磨边缘慢慢溢出/我的青葱岁月也在汩汩流淌。”豆腐坊拉磨的驴、汩汩流淌的豆浆、林业队诱人的梨香,都是他记忆里的青葱岁月。
记忆的乡村总是温柔又多情,但故乡的面貌却像一个少女一样慢慢改变。在城市化的时代变迁里,乡村慢慢长出了高楼、街道;在乡村振兴的号角里,农村也成了人们逃离喧嚣的向往之地。
诸金龙是禄口街道本地人,他看着这里从一片乡土变成国际机场,成了通往世界的窗口,便写下了这首小诗:“从几个小屋变成如今的千万间广厦/当然,他们早已不在/是后人用自己的智慧让这里壮大起来/“六口”成了“禄口”/成了江宁通往世界的窗口/成了江宁活的源头。”
54岁的张祖凤曾经端过盘子、摆过地摊、做过养殖、开过农资店,现在经营一家美容店。她喜欢出去旅行,最崇拜三毛。而她走遍大千世界,归来方觉故乡之美。她在湖熟菊花海中,感受到“那是上帝的手/打翻了颜料盘/那是天上的彩虹/来到了人间”,她看到“公路上,车水马龙/田野里,游人如织/笑容像花儿一样绽放/金秋十月,一年一度/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相约在湖熟菊花海”,她在花海里、人流中看到自己家乡的变化,喜悦与自豪溢于言表。
长期以来,乡村的话语权弱于城市,但乡村也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中,乡村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他们用诗歌表达自我的同时,展露出乡村在社会变迁中跳动的脉搏,传递出乡村的时代旋律。
农民诗人带头,让诗歌爱好者汇聚成星河
从一个人埋头作诗,到一群人共同提笔;从一个人孤吟月下,到一群人吟诗作赋。乡村是文化触角的薄弱处,这里单打独斗的力量更显微弱。乡间诗社把爱诗之人汇聚于此,他们每个人发出诗意的萤火微光,聚合成乡间的星河,唱出乡村的时代音律。
“我自小生活在农村,没读过大学,深知要想靠写诗走出来非常困难。”毛文轩是江宁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写诗有30多年了。他的笔名叫“土牛”,他的童年是在牛背上度过的。17岁,第一篇作品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让他备受鼓舞。他养过鱼,贩过菜,跟随泥瓦匠拎过泥桶,去过广州深圳,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但诗歌梦却始终相伴。直到1994年,他被地方政府聘请从事横溪镇专职宣传工作,命运从此被改写,他对诗和写作的痴迷也一发不可收,在全国刊物发表诗歌数百首,出版诗集《触摸乡村的心跳》《聆听乡村的心音》等。
他在写作中认识到一群志同道合的诗友,他希望能把大家聚合起来,让大家少走弯路。诸金龙就曾利用业余时间自办民间刊物《金心诗刊》,用自己的工资给作者开稿费。
2008年,毛文轩创建了乡间诗社的前身——土牛诗歌俱乐部,后又斥资近30万元,用祖宅改造成立了乡间诗社,和热爱诗歌的人一起探讨诗歌。诸金龙也成为其中一员,即便说得少、听得多,但他几乎坚持每一次都赴约。他觉得这个组织更大更有力量,诗意情怀可以在这里延续。
“这是一个大众平台,爱好就是门槛!”毛文轩免费为大家改稿、推荐,不仅壮大了诗社,还带了40多个“徒弟”,其中二三十人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杂志和报纸上。中国美院美术学博士后、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忠村曾评价:“我是从田间小径上走出的诗歌爱好者,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但南京乡间诗社给诗人多了一份安静、一份温暖,是大家共同打造的诗意乡土空间,这里多了一份鼓励和帮助,在诗的空间里享受‘乡间’的幸福生活,在这里不仅有梦更有远方,还有一份诗意的温暖。”
目前,诗社获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全国十佳诗社、江宁区港澳青年文化交流基地等近20项全国、省、市、区荣誉。毛文轩觉得诗词文化是乡村文化的灵魂,通过标杆打造聚拢人气。“我希望在诗社的帮助下,大家的作品有平台发表、有舞台展示、有媒体传播,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诗友,让他们走出江宁。”
如今,他们把生活过成诗歌。就像毛文轩在《在云花家具城门口谈诗》中写的:“一张四方桌,临街而放/和几杯清茶几个诗人,把闹市/不放眼里,就着阳光明月/将诗当成最奢侈的生活。”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丽华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