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每一位科学家都是“科普家”
每年9月的第三个公休日是“全国科普日”,今年的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从9月17日到23日,我市将陆续“上新”各类群众性主题科普活动800余场,开展青少年科普、科学家讲科普、农技科普、银龄科普等专项特色行动。
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高素质创新大军,就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中说,“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由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等单位共同发起,至今已历20载;今年启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意味着几乎所有条件允许的院士都将参与进来。由院士这一优秀科学家群体带头,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不断壮大科普专业人才队伍,进而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对于国家科普事业和科技创新来说,意义甚为重大。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普及如此重要,而科学家、科研人员正是从事科普工作的“最佳人选”,因为他们科学专业,能避免“二传”过程容易出现的偏差,也能以扎实的专业素养第一时间答疑释惑、澄清谬误、以正视听,遏制伪科学、假科学的发酵空间。对于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来说,埋首于研究是主业,搞科普同样是分内事。科学家理应是“科普家”,可以凭借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为激发更多人投身科普事业的热情,我国加快探索完善科普人才培养机制,开展科普职称评审试点,开设科学教育相关专业,设立科普奖,一系列政策加快落地。科普人迎来了光明的事业前景,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成为“科普家”。八旬院士汪品先视频“连载”海洋知识被网友弹幕催更,退休教授吴於人靠科普短视频成为几百万网友的“科学姥姥”,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的化学实验吸粉无数。在南京,市科协通过整合科普场馆和各大高校的人才资源,每年甄选出约50人专家库,开发8类90余个主题科普报告;鼓楼区成立以贲德院士等42位科技专家组成的科普讲师团,让科学家与普通群众近在咫尺。
新时代科普工作正在由“知识补课”向“价值引领”转变,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弘扬科学精神。对此,科学家、科研工作者们责无旁贷。希望每一位科学家都是“科普家”,希望每一位“科学大咖”都乐做“科普大V”,身体力行、主动作为,向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促进科学热情和创新智慧在全社会充分涌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磅礴力量。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顾举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