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行知路,“陶花”朵朵开——乡村教师42年的“大情怀育人”实验
龙虎网讯(记者 戴小淞 张艳娟)阳光穿过小树林,温柔地铺在校园。男孩女孩们奔跑着,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颜色,微风拂过,掠过荷塘的阵阵清香……这像是一个长焦暖调的慢镜头,定格在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的脑海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42年前,一个从晓庄师范学校毕业的“农家娃”,放弃了留城的机会,毅然回乡拾起教鞭,用“行知思想”照亮乡村孩子的夜空;今年8月,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等申报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获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这也是南京首次斩获特等奖。
这背后,是一个乡村教师对“行知思想”的42年坚守。如今的行知校园里,村小原貌依然完整保留着,与现代化教学楼相望,仿佛穿越时空,凝望着42年“行知路”上的点点滴滴。
老支书的一封信 他再度放弃进城机会
1981年暮春,在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文革”后的第一批师范生即将毕业。当多数人选择留在城里分配到“好学校”时,杨瑞清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递上一份千字决心书——学习陶行知,走陶行知之路,到艰苦乡村教书办学,用教育改变乡村、改变中国……
就这样,江浦县五里小学很快迎来了这个新老师。“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第一次走进教室,杨瑞清面对的是乱哄哄的课堂。然而选择便是无悔,他从陶行知的思想和精神中汲取力量,“就算吃得千般苦,也要把孩子教出来。”
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掉队,是农村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他不断走村串户、家访和农民交朋友。有学生因为农活辍学,他连着一个月每天下课就去陪孩子放鹅,为孩子补课,对于这个年轻人,大家感到很是新鲜。不久后,“五里村来了个好老师”在十里八村传开来。
就这样,村民们逐渐对孩子的教育重视起来,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第二年春天,村民自愿集资7万元帮助五里小学异地新建,又自发出工出力努力改善孩子们的上学条件。这样的双向奔赴,成为“村校合力育人的”典范。
1983年5月,杨瑞清调任县团委副书记。回想起离开时的场景,学生拉着他的手满脸不舍。学生的情感也是乡亲们的心声,老支书托人给县教育局写信,要求多分配一些像杨瑞清这样质朴又肯干的优秀教师来。正是封信,让杨瑞清再也坐不住了。他在转岗申请里写道:“适合做共青团工作的人很多,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那年9月,当了四个月“官”的杨瑞清又回到了那间让他心心挂念的村小。这一回,就再没离开。
教学做合一 乡村教育也能“支教”城里孩子
两次命运抉择,抹不开的,始终是“农”字情结。在行知校园里,有一片杨瑞清和学生们一同种下的小树林,当年这些树是准备给孩子们打课桌椅的。小树慢慢长大了,学校条件一天天变好,137棵树被留了下来。
“每一棵树都靠自己扎根,自主生长;独木不能林,结伴成长,营造生态;有的粗,有的细,竞争法则,向上而生;一棵都不能少,爱护弱小,向善而生……”在杨瑞清看来,这片小树林就是一个特殊的教室,充满教育启示。
怎样让乡村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空有一腔热情显然不够。杨瑞清决定还是从陶行知身上找答案。“我们要走出一条乡村学校自己科研的道路,踏着泥土的芳香,接受大地的滋养。”
1981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全国第一个行知实验班成立,提出了“学会赏识、扬长避短、促进迁移”的赏识教育思路。
1985年行知小学成立,校名由“当代草圣”林散之亲自题写,陶行知夫人吴素琴也来见证这个特殊时刻。而后学校实行不留级制度,该项教改实验曾荣获全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成果一等奖。
传统认知中,谈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就是城市帮扶农村;谈到劳动教育,就是城里娃到农村干农活。杨瑞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就拿劳动教育来说,关键是要让孩子们愿意干,干得有乐趣、有收获,进而还能产生兴趣、动力,这才是实效性高的劳动教育。”
受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触动,杨瑞清将教学改革从教室延伸到了室外。条件艰苦,没有教具,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养料”:稻田里、瓜田下、荷花池,乃至方圆百里的大山就在脚下。他带着孩子们春天在乡间识物,夏天到河边捉鱼,秋天爬山,冬天玩雪……这样有趣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热情。
这种教学方式,也为他后来创建行知基地奠定了基础。利用乡土资源,行知基地吸引城市孩子来学习农事。多样的农耕文化生活体验,让乡村教育“支教”城里孩子,这也是杨瑞清“面壁十年图破壁”的一桩巧思。
讲好中国故事 行知路上还能更精彩
迈入新世纪,杨瑞清的想法也越来越“高大上”了,他希望能与志同道合者“共办行知教育,共建世界学校,共育地球公民”。
2005年,行知小学迎来了第一批“洋学生”——来自新加坡的孩子和本地娃一起挖红薯,采茶叶,赏荷花。2015年,行知教育集团成立。如今,学校开设20余门中华文化浸濡活动课程,累计接待了来自107个国家的1万多名学生,探索国际化、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村教育,为行知教育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2005年第1位来中心活动的学生照片登上新加坡《联合早报》
“学校里有一块小小的红薯地,曾有多个国家的学生在这里翻地、栽苗、浇水、拔草、采收。合作、友谊、尊重的价值观在各国师生心中扎根。”行知基地主任刘明祥说道。
刘明祥是杨瑞清的学生,也是杨瑞清的同事。“我受杨老师的影响较大。我从五里小学毕业,然后再回来做老师。”1990年,刘明祥老师从南京晓庄师范毕业后,决定回到行知小学教书。
42年时间,学校还有多少个“刘明祥”呢?
每一个行知小学的学生都对杨瑞清心存感激和怀念。2001届毕业生张兴海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此生无悔入行知》,这位毕业于南京大学的高材生说:行知学校给予自己的是精神的力量、精神的气质。1986届毕业生王荫霞,这位荣获2018“南京好人”“中国好人榜”的优秀校友,在很多场合深情地说,是杨老师在自己的心中种下了善良的种子……42年,15000多个日子,这条行知路上,已然“陶花”朵朵开。
乡村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格外牵动人心。城市化进程中,村小的撤并、镇中的萎缩,催生乡村教育理念的变革。
从1980年代“村校联合”,争取村集体资源;到1990年代“城乡联合”,以行知基地承接城市学校学农劳动实践需求;再到新世纪“国际联合”,成立行知苑对外交流中心“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一所村小,发展成集一所幼儿园、三所小学、一所初中、一个基地于一体的国际化教育集团。42年来,以杨瑞清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教师踏上“行知路”,把行知小学从落后村小打造成中国新型乡村学校的典型。“爱满天下”的大情怀育人体系,发轫于乡野之间,成长于改革大潮中,最终走出国门、拥抱世界。
从鲜衣怒马到两鬓斑白,杨瑞清的“行知路”,一走就是半辈子。今年也到了退休的年纪,但他并不准备解甲归田。他的内心,始终铭记着那句践行一生的箴言——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的确,正如学校校训所描述的那样:还能更精彩。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