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样板、全域旅游示范、国际文旅融合目的地,各类符合新消费趋势的文旅场景不断涌现 携手描绘高原明珠的“诗和远方”
丹噶尔古城。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丁劼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集体采写
紫金山下、秦淮河畔的南京刚刚进入深秋,高原之上、湟水之滨的青海西宁已经来到了冬天。旅游旺季的喧嚣逐渐平静,如何让西宁的文旅四季长红?如何让河湟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更好结合?如何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在南京西宁东西部协作工作中,援青干部们全身心融入雪域高原,精准链接资源,为高原明珠描绘出更美好的“诗和远方”。
引进南京经验,打破发展瓶颈
“海藏咽喉”“茶马商都”,都是西宁湟源县丹噶尔古城的美名。这座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古城曾是商业繁荣的军事重镇,但如今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如何让丹噶尔古城重新走进各地游客视野,同时肩负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的重任?“我们找到了南京老门东、小西湖街区成功案例背后的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六合区挂职干部、湟源县委副书记、副县长翟龙告诉记者,南京历保集团已与湟源县文体旅游局正式签约,派出项目组,围绕古城资产运营等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现在走进丹噶尔古城的老街,古色古香的丹噶尔厅署、文庙、火祖阁等文保建筑与传统民居院落、店铺交织相伴,新引进的咖啡馆、民宿、手工体验馆引人注目。一组组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辉映古街,勾勒出独特的高原古韵。家住湟源县城的王桂容告诉记者:“看到丹噶尔古城一点点地改变,古老院落焕发新生机,我们非常开心。”
“丹噶尔古城改造的难点,就是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如何保留文化的原真性和烟火气,以及打造符合新消费趋势的文旅场景。”历保集团派驻湟源县项目组的负责人吴越舟介绍,他们充分借鉴了小西湖街区改造的成功经验,利用小尺度、渐进式的微更新理念,充分与本地居民保持共商、共建、共享,同时借鉴成熟的文旅开发引流经验,为丹噶尔古城量身打造更新规划。不仅如此,历保集团还策划着要把青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和秦淮灯会结合,在丹噶尔古城举办秦淮灯会分会场,届时也将在南京老门东展示最正宗的湟源排灯。
古城面貌焕新,山乡同样变得更美。青海人喜欢“浪山”,就是春夏时节携家带口去山间郊游、野炊。大通县朔北藏族乡的边麻沟村,过去是一个“两山夹缝一条沟,有女不嫁边麻沟”的偏远山村。7年来,借助东西部协作的“东风”,从江宁区规划支援到雨花台区投资民宿升级,在南京援青干部的接续帮扶下,边麻沟在“美”字里做文章,把千亩花海的美名传播到各地,吸引大批游客来浪山,打造了集生态观光、徒步康养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样板,带动附近片区10个村发展全域旅游,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边麻沟、田家沟、将军沟……在‘大通号’上,游客会发现很多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来自南京雨花台区的援青干部,大通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李云介绍,生态这碗饭越吃越好,越吃越香。
援青干部接力,科学规划升级
“青海银铜器看湟中,湟中银铜器看阳坡。”这句俗语在青海家喻户晓。如今,湟中区阳坡村的银铜器手工艺人有了“新家”——鲁沙尔银铜器手工加工基地里,一栋栋别具风情的小楼整整齐齐,前往塔尔寺游览的游客们往往会顺道来这里,挑选一些工艺精美的银铜饰品、家居工艺品。在一家银器工坊的后院里,朱师傅正埋头用小锤敲打着刻刀,在长条银片上錾刻莲瓣纹样,这一片塔座边条的雕刻要花两天,而整座佛塔雕刻完工要一个多月。“银铜器制作暨鎏金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鲁沙尔镇党委书记宋国梁介绍,在栖霞区两任援青干部的接力支持下,阳坡村的银铜器加工业从零散的小作坊变成了综合性加工基地,“目前已有34家从业者入驻,二期艺河湟融合园基础设施、手工艺品加工作坊等项目也在有序推进。”指尖上的技艺,圆了万千群众的小康梦。
在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层层梯田描绘出大山的轮廓,党员体验田上覆的塑料膜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这里依托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高陵梯田”打造了党性教育培训体验基地,已有26万余名各族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参加体验式教育培训。而在2019年以前,这里还是以砖厂、花岗岩厂为主。“是南京援青资金帮助小高陵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前后投入了3700万元,不仅让我们村在经济上见到了效益,更创造了近400个就业岗位。”小高陵村重焕生机,第一书记赵忠金感触良多,“南京援青干部手把手地带领大家向前跑,南京的专家指导我们制定发展规划,把红色文化、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更好地结合起来,今后将成为小高陵后续五年甚至十年发展的新‘航标’。”
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民族融合
皑皑雪山下,牦牛悠闲吃草,几栋三角形木屋和圆形木屋错落地镶嵌在山谷之中,犹如童话国度……这是青藏高原上的第一家树蛙部落特色民宿,坐落于大通县斜沟乡。今年夏天开业后,小木屋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游客。附近各族村民在民宿打工、做酸奶、卖小吃,在家门口忙活就有进账。民宿运营负责人王云是个回族小伙子,他说:“南京的运营公司在项目建设、宣传运营等方面都给予了我们非常大的帮助,前不久还请奥运冠军来帮我们宣传。”
同样迎来发展机遇的,还有湟中区群加藏族乡下圈村。这里位于群加森林公园景区核心位置,又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非常适合发展太空舱露营旅游项目。“湟中区云上群加露营基地建设项目明年开营,将在最大程度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打造集休闲、度假、研学为一体的国际文旅融合目的地。”栖霞区援青干部,湟中区委副书记、副区长徐宁在西宁向南京市民发出了走上高原拥抱大自然的浪漫邀约:“明年来群加,日可徒步观鸟,夜可仰望星空,四季都惊艳。”徐宁介绍,该项目不仅力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教授担纲设计,后期还将引入金陵饭店连锁集团运营,给景区带来国际化的客源,从而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初冬的群加森林公园美如油画,令人沉醉。群加乡乡长汪金花憧憬地说:“希望能借助东西部协作平台,将我们群加森林公园露营基地这个品牌打响,让更多人了解群加藏族乡,让露营基地成为民族沟通的桥梁。”
“如何在东西部协作大战略中体现南京作为?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特别是在青海这个‘美’但生态脆弱的地方,深挖‘美’资源,放大‘美’优势,延伸‘美’链条,把东部先进理念和青海文化生态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两山’转化穷山‘生金’,刷新的乡村颜值富裕了一方百姓。像鲁沙尔、小高陵、边麻沟这些文旅项目,都是在东西部协作资金和援青干部的持续帮扶下发展壮大,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创业、致富的道路。”西宁市政府副秘书长、南京对口帮扶西宁工作组组长刘博说,“7年来,南京对西宁真金白银投、真情实意帮、真抓实干扶,换来的是助力西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扎实实的成效,为东西部协作的国家战略贡献了南京实践和南京作为。”
记者 苍淑珺 高洁 耿海华 谢臻
记者手记
忘不了的高原路
群加藏族乡位于西宁市的最南端,记者采访的路程不算近,乘车走高速也要近三小时。沿途有数不尽的雪山、草坡,可以远眺高压输电线网、风力发电机,国家对青海的基础设施投入处处可见。一路海拔从2800米到3600米忽高忽低,采访团队的成员都有点吃不消,不得不靠吸氧缓解不适。
而这样的道路,南京援青的干部们几乎天天都在走。为了云上群加露营基地的选址不影响生态环境,湟中区委副书记、副区长徐宁一次次带队下乡实地考察论证。遇上恶劣天气,泥石流把道路堵了,把路基冲掉了,都没有打消他们要发展群加的决心。我们采访期间突然飘雪,气温陡降到零下,身着单衣的徐宁丝毫未受寒风干扰,介绍群加乡未来发展规划时依然充满激情,简洁的话语蕴含着振奋人心的力量。
高原的道路不好走,南京援青干部愣是凭借踏实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带动着许许多多人一起奔向远方,就像熟悉的旋律所唱:“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姜心平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