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 以营商环境之“优”,争高质量发展之“先”
“科创金融 与宁同行”高质量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进大会举办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升级改造后的建邺区办税服务厅运用“人工+智能”模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浦口经开区“浦小安”安全服务驿站人员给企业发放安全生产工作清单。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南京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获评营商环境全国标杆城市。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黄琳燕
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今年以来为企业节约资金3091万元,节约时间17.67万天、交通里程6576万公里;建立安全生产跨部门“综合研判联合检查”机制,累计减少企业迎检3300余次;2022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为近3000家经营主体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减免罚款1.77亿元;南京金服平台累计实现入库企业超16.7万家,汇总融资规模超过万亿元……
今年以来,南京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培育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营商环境不断突破、示范引领,以营商环境之“优”,争高质量发展之“先”。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9月27日上午,我市召开“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专题六“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专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亮点成效,解读相关政策细则。
政务服务“宁满意”
看亮点:
交易“不见面”,资料“零提供”
市政务办党组成员、副主任余荣红介绍,市政务办紧紧围绕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快构建“亲清政风”集成式政务服务,精心擦亮“宁满意”政务服务品牌,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激活市场经济“一池春水”。
在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构建公平竞争环境方面,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实现从项目登记到合同签订全流程的“不见面”,真正实现“零跑动”。其中,“智能开标大厅”作为南京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应用场景,将开标搬到网上,投标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参与开标活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开标大厅日均接纳投标企业近1100家,年度近17万家。今年以来,“不见面交易”为企业节约资金3091万元,节约时间17.67万天、交通里程6576万公里。
我市首创交易材料“零提供”为企业增便利,在全国率先启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交易主体信息共享互认工作,通过系统对接打通数据壁垒,解决企业主体信息反复填报、真假难辨等问题。目前已实现营业执照、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项目批文、供应商人员社保缴纳信息等材料免提供,累计为1万余家企业减少各类信息提交45万件次。
新作为:
优化平台建设,
力争10月推出“宁企通”App
惠企政策一站汇聚,奖补事项一屏申报,审批服务一体办理,政策匹配一键推送,政企互动一线直达。我市持续深化惠企政策直达机制改革,打造“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平台集“惠企政策、便企办事、利企服务、政企互动”四大功能于一体,成为全市惠企服务的总入口,也是财政奖补政策的总平台。今年5月,市政务办在全省率先打通“宁企通”与12345“一企来”热线系统,自融合以来,共办理涉企诉求7.67万件,综合满意率99.83%。不断探索为企服务“诉来速办”的南京实践。
余荣红介绍,下一步,将突出用户思维,围绕惠企政策直达、服务直享的目标,加快推进“宁企通”二期建设,力争10月份推出“宁企通”App。平台将增设政策前预测和后评估功能,完善政策解读功能,为企业提供“一图读懂,语音解读,政策直播”等服务。强化平台大数据赋能,推动涉企服务与企业信息智能匹配,实现政策的“即申即享”“免申即享”。不断上架更多利企服务产品,推动平台惠企服务向更多领域拓展,切实提高企业的满意度。 进一步推动“亲清·一企来”与“宁企通”线上融合,在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中提升热线服务效能。
综合监管“一件事”
看亮点:“综研联检”减少企业迎检3300余次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跨部门综合监管,积极推进“综合监管一件事”“综合查一次”等改革。今年4月,市应急管理局推动建立安全生产跨部门“综合研判联合检查”机制,着力破解重复监管、协同不力,政策多门、要求不一等难题,切实提升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治理能力,促进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助力营商环境更优。
“综合研判联合检查”机制,将市、区、街镇三级纳入执法检查计划的企业名单进行数据碰撞,形成不同联合模式的年度“综研联检”企业名单。截至目前,市区两级应急部门已牵头消防、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公安、工信、商务等部门,累计综研联检企业767家,整合各部门专项检查32个,有效减少企业迎检3300余次。同时,我市以危化品企业为试点,挂牌成立“综研联检工作站”,由专业团队对企业安全现状开展分析研判,结合必查事项,为每家被检查企业制定个性化检查方案,着力提升检查的精准性。
对在联合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联合检查组加强对企业隐患整改的指导,借助多维深度检查为企业提前预警风险,帮助企业提升发现问题和处置风险能力。截至目前,发现整改重大隐患255条,向企业发出“本质安全提升指导意见书”900余份,提出指导意见2600余条,有力提升了我市重点安全风险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新作为:信用好“无事不扰”,信用低监管“无处不在”
信用监管是新时期安全生产监管的重要抓手,在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应急管理局依托“181”信息平台,开发上线南京市企业“安全信用脸谱”系统,为每个企业刻画出“安全脸谱”及相应分数,通过量化的信用分数对企业进行信用监管。
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局长曹镇表示,我市推动“综研联检”机制与“信用监管”紧密结合,将检查结果评价数据通过“181”平台归集共享,反哺企业“安全信用脸谱”,与企业安全信用评级关联。对联合检查中发现的企业重大隐患、典型违法问题严肃查处,处罚情况纳入企业“安全信用脸谱”;对不能有效防控重大风险、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依法开展失信联合惩戒。此外,对安全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在减少执法检查、政策性资金扶持、优先考虑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让监管对安全信用好的优质企业“无事不扰”,对存在问题隐患、信用评级低的企业“无处不在”。
包容审慎有温度
看亮点:留足试错空间,“四新经济”放心干大胆闯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明春介绍,市市场监管局以推行柔性执法为抓手,积极创新包容审慎监管举措,不断释放行政执法的温度善意,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着力为经营主体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市市场监管局以“四新经济”为切入点留足试错空间,让经营主体放心干大胆闯。2022年,市市场监管局率先在全省出台《关于对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的实施意见》,推出市场监管领域包容审慎监管十项举措,提出对本市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等新经济模式经营主体初创时期的、无意间发生的、非恶意为之等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初次违法行为,给予合理的“预警观察期”。施行“无事不扰、有事必应”的精准服务监管模式,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推行告知、提醒、劝导等执法方式,给予企业适度的容错空间,实现治理监管与创业发展间的平衡和双赢,全力保障南京市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等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市市场监管局出台2.0版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和市设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四张清单”。明确减轻处罚的具体裁量幅度,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执法尺度和处罚幅度,让处罚“不随意、不任性”,让经营主体在每一个处罚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2022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先后为近3000家经营主体的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实施免罚轻罚,减免罚款1.77亿元。其中,免罚轻罚对象是个体工商户的案件占五成,减轻小微主体经营负担效果明显。
新作为:全生命周期“合规指导”,助企提升防错能力
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处行政约谈多批次抽检不合格企业,督促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彻查风险隐患问题、帮扶指导改进生产工艺等,共同守护好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针对国内企业遭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问题,为企业量身定制国内国外“双战场”应对策略,助力企业赢得美国337调查仲裁胜诉……
行政合规指导是行政执法工作的延伸,是“执法为民”理念最直观的体现。市市场监管局以“合规指导”为延伸点,提升防错能力,为经营主体讲政策开小灶。该局先后出台了两批全面覆盖市场监管领域高风险违法点的合规指导清单102条,同时针对新经济企业,出台了全省首个针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的行政合规指导清单28条。截至目前,市市场监管局共发送合规指导短信1.5万余条,电话指导8.4万户,发送信函提示3088户,上门或者座谈形式指导服务各类经营主体1712户,指导信用修复2万余户。
黄明春介绍,该局变“走进企业监管执法”为“走近企业指导服务”,将行政合规指导覆盖事前审批许可、事中监管检查、事后稽查办案全过程,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下一步,将继续秉持“让经营主体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做好企业行政合规指导。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看亮点:
南京金服平台
汇总融资规模超万亿元
全市金融系统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直达性,积极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引导投放,聚力提升重点领域信贷支持。以建设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聚焦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着力打造科创金融升级版。截至7月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1685亿元、60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7.96%和31.99%。
降费拓面,着力强化融资担保为小微企业融资增信。运用“宁创贷”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再担保机构、融资担保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免担保费、无抵质押贷款服务。截至8月末,6家合作担保机构共为1308户企业提供免费担保,担保规模51.71亿元;全市25家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309.05亿元,在保户数1万余户,同比增速分别超过75%和100%。
“搭桥”纾困,精准助力企业平稳发展。利用南京市民营企业转贷基金,畅通民营企业转贷堵点,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融资“过桥”。截至8月末,转贷基金累计转贷金额超过千亿元,服务企业超过万户。强化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转贷支持,将民营企业转贷基金年度累计免费转贷额度提升至6000万元,截至8月末,累计服务153家专精特新企业,转贷金额40.16亿元,减免费用达581.14万元。
畅通直达,积极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全市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让企业融资多走“网路”、少跑“马路”。截至8月末,省金服南京子平台共接入中小企业22.9万家,累计授信金额1974.5亿元;南京金服平台累计实现入库企业超16.7万家,汇总融资规模超过万亿元。
分层服务,全面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宁航行动”计划,完善企业上市精准服务新机制,充实拟上市企业梯队,入库企业超过1000家。今年以来,全市新增上市企业7家,首发募集资金67.86亿元,境内外上市企业达161家。1—8月,全市境内上市公司新增股权再融资额61.55亿元,境外上市公司新增股权再融资额32.09亿元。
新举措:
深入推进
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睿介绍,下一步,将聚焦“2+6+6”创新型产业集群和民营中小微企业,深入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周期、可持续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持续从信贷、债券、股权融资等多方面发力,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环境,聚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着力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支持。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罗湘雨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