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南京这么干!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本川智能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段仁虎 摄
江北储能电站。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宁
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今年上半年“2+6+6”创新型产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6个未来产业整体增速近30%;
在2022年度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我市位居第三,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做法被工信部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获批创建全省唯一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入选国家首批、全省唯一的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
……
昨天上午,我市召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专题二“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第一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专场新闻发布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南京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还将怎么做?发布会上,市相关部门分别做了详细介绍。
看基础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2+6+6”创新型产业增长超10%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郭玉宁介绍,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入选首批2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推进力度持续加大。市政府出台《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在2022年度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我市位居第三,已连续4年居全国前列。南京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做法,2022年被工信部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产业规模快速提升。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规上高技术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值4347.3亿元,同比增长10.9%。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4%。
优势产业加速发展。2022年我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达7408亿元,同比增长8.8%,规模位列全省第一。智能电网产业规模全国领先,省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及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高压继电保护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80%以上。今年上半年,我市“2+6+6”创新型产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6个未来产业整体增速近30%。
优质企业不断壮大。全市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47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22年全市推动实施智改数转项目共计2896个,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均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累计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7家、示范车间133个。2022年,我市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等工作,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重点建设紫金山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围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每年组织实施一批揭榜攻关项目。实施“宁创”品牌打造行动计划,2022年累计发布应用场景1278个,开放合作需求超过3000个,总投资998亿元。出台《南京市创新产品评价管理办法》,累计遴选产生264项创新产品。
“引擎”推动作用强,服务业贡献率达66.9%
上半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387.77亿元,同比增长5.8%。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4.8%,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9%。
其中,住宿和餐饮业、文体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9.6%、7.9%;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7.5%。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服务业发展保持恢复向好态势,有效发挥了对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重要引擎作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波表示。
农业特色主导产业链式发展,三产融合产值增长17.9%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链式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明水介绍,2022年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三产融合产值350亿元,增长9.3%;今年上半年实现189亿元,增长17.9%。
李明水介绍,目前,全市拥有南农大、省农科院等一批有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南京国家农高区集聚院士团队近10个、高新技术企业近60家,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8%。
看举措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壮大优质企业雁阵
郭玉宁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突出新举措。
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纳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争创省级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全面提升;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发布一批重大应用场景。
加快打造产业创新高地。支持紫金山实验室组建鹏城实验室南京基地,加强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创新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建设;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举办“宁创”品牌活动10场以上,全年新增评定创新产品超过100项,发布应用场景清单1000个。
加快壮大优质企业雁阵。加力培育制造业领航企业,打造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全年净增400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全年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以上。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年底前推动30个重点项目竣工;推进工业“双百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三季度力争实现新开工项目100%开工,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0%;强化招商项目研判,确保项目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加快推动数实深度融合。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计划,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0.5个百分点、保持全省第一;完成12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家、智能制造示范车间20个;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省星级上云企业200家;培育30家左右“两业”融合发展示范企业和园区。
加快营造一流发展环境。高水平举办2023世界智能制造大会、2023中国(南京)软博会、2023中国工业软件供需大会等产业重大活动;打造“宁工品推”供需对接品牌,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促生产;构建高水平产业人才体系,建立南京产业“重点人才库”“人才需求库”;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面对面”,强化“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应用。
增创特色优势,构建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王波表示,为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跨越争先,下一步我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增创特色优势。发挥好现代服务业总牵头职能,推动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9个重点领域,建立常态化调度和推进机制。
发挥试点效应。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全面落实104项重点任务,支持各类外资机构、企业、人才、业务在南京加快落地;推动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构建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壮大经营主体。落实我市促进民间投资发展10条政策措施,助力拓展市场空间;加大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积极扶持服务业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用好“宁企通”等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应享尽享。
狠抓工作落实。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强化创新和人才驱动,提高产业融合发展质效
李明水表示,针对现阶段我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短板弱项,下一步我市将抓好四项重点工作:
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驱动。加强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建立市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发挥好人才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创新、农业人才与农业经营主体深度融合。
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高水平发展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地区冷链物流中心,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农机装备绿色化智能化“两大行动”。
提高产业融合发展质效。探索发展产业融合新模式,打造乡村民宿特色品牌;以“食礼秦淮”“茉莉六合”等区域公用品牌为重点,扩大南京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强化精准服务做好保障。发挥“科金兴农”服务平台作用,解决好农业主导产业链中的强链补链延链问题。
看亮点
雨花台区:
万亿级产业集群格局中打造软件“名区”
雨花台区是南京创建软件名城的核心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国家新型工业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2022年软件业务收入达到2600亿元。
雨花台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潘勇涛介绍,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2058家、高新技术企业1007家、专精特新企业达43家、独角兽瞪羚企业达52家、上市企业共15家,形成了梯度培育的科创企业矩阵。
“我们提出了全面创新、全域高新‘两全两新’的发展目标,用‘软件+’思维持续培育新的增长点。”潘勇涛表示,未来,雨花台区要在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万亿级产业集群格局中打造软件“名区”。
溧水区:
力争打造“1+3+1”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溧水区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跑出“加速度”,2022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三年实现攀升。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攀升至45%、居全市第三。
溧水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刘佳介绍,溧水区逐渐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家居等先进制造业主导产业。2022年,全区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上升至86.5%。
“巩固新能源汽车1个支柱产业、壮大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家居3个优势产业、布局储能与氢能1个未来产业,溧水区将力争打造‘1+3+1’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刘佳介绍。
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全力打造“智能电网产业谷”
智能电网产业是我市“2+6+6”创新型产业集群之一。“我们着力打造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先后引进200多家智能电网关联企业,其中上市企业15家,拥有专业研发人员近万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志海介绍。
目前,江宁开发区规划了智能电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全力打造“江宁开发区智能电网产业谷”,并制定《开发区智能电网产业倍增实施方案》。
“江宁开发区将智能电网产业打造成为世界级智能电网产业核心区,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陈志海表示。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姜心平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