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6周年纪念日,传承历史记忆、传递和平理念已融入城市血脉——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江苏警官学院学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接受“大思政课”教育。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2019年,紫金草国际和平夏令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悼念活动。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摄
幸存者后代们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葛道荣、艾义英手中接过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瑜
齐声高唱国歌,向国旗行注目礼。
今天上午10时,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6周年仪式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祭广场举行。
今天,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来说,都是值得纪念的一天——86年前的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响起,全民族抗战爆发,全体中华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86年后的今天,我们举办仪式,升起五星红旗,缅怀在抗战中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祭奠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在南京这座饱受日本侵华战争摧残的城市,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和平的珍爱,已刻进城市血脉,也永远伴随她前进的步伐。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举办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始终将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作为己任,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守护历史 珍爱和平
2300余件(套)!这是美籍华人鲁照宁已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的文物史料数量。
今年“五一”前夕,鲁照宁特意回到南京,匆匆的行程只为了一件事——送这几年在海外搜寻到的南京大屠杀文物史料“回家”。
鲁照宁是协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海外收集南京大屠杀史料志愿者之一。在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惨案的纪实、新闻报道中,有两张照片流传很广,一张是侵华日军占领中华门时的照片,一张是一颗中国男人的头颅被放在铁丝网上、嘴里还塞着一个烟头的照片,这两张照片都是鲁照宁在海外找到并捐赠给纪念馆的。
“从今天起,开设了慰安所。每个人30分钟,费用是下士官150钱(1.5日元),士兵100钱(1日元)。”这段文字记录来自侵华日军士兵新井淳的《阵中日志》。去年底,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前,这份珍贵的史料由日本友人大东仁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它的出现,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和“慰安妇”制度再添铁证。
大东仁多次来到纪念馆聆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多年来一直在日本收集日本侵华史料,自2005年起,由他收集并向纪念馆捐赠的文物史料超过3000件(套)。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留下人类文明史上至暗一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守护历史,就是以尊崇之心珍视和平。自建成以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直致力于守护南京大屠杀史实,传承历史记忆、传递和平理念。
截至去年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文物史料已达19.2万余件,它们,是南京大屠杀史实和日本侵华史的“记忆之场”。
去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77周年纪念日,一场特殊的证书颁发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个必胜”展区报告厅举办。这是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颁发仪式,传承人都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成为传承人,就是接过了传承历史的“接力棒”。
“幸存者后代的加入,意义就是证书上的两个字‘传承’,通过他们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传递下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说,随着时间逝去,在世幸存者越来越少,他们的后代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可以让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为更多人知晓。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这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中的文字,这,也是每一个南京人的心声。
铭记历史 捍卫和平
“我的父亲入伍后远赴新疆戈壁滩,如今,我追随父亲的足迹入伍。我们要以史为鉴,树立国防意识,做新时代的革命军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入伍一课”中,陆军工程大学学员杨雅祺这样说。
今年5月22日,第一期“入伍一课”开班,百名陆军工程大学学员来到纪念馆参观学习,杨雅祺是其中之一。“我的父亲扎根边疆近30年,在艰苦的环境下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奉献青春与汗水。如今,我穿上军装,逐渐理解了军人的忠诚坚毅与牺牲奉献。我们要牢记历史,学好本领,保家卫国。”杨雅祺的父亲是一名戍边军人,参加了“入伍一课”后,她深受感动。现在,她又有了一个新身份——“入伍一课”的讲解员,为在宁部队官兵、部队院校学员讲解。
“入伍一课”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设的“大思政课”系列之一。
“来到纪念馆,了解到了1937年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种种暴行,一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曾被侵略者霸占、践踏,感到非常痛苦和震撼。作为一名兵团后代,我更不能忘记这段苦难历史,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传承兵团精神,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报效祖国。”前不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七团中学的73名师生跨越3700多公里,从新疆来到南京,在纪念馆开展“大思政课”研学活动,这是听完“大思政课”后,学生朱靖宇的感言。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今年以来,纪念馆基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突出国家公祭主题教育,向青少年开设“大思政课”,通过沉浸式教学,引导青少年客观、理性地认识南京大屠杀历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才能自强的道理,教育青少年勿忘中华民族的苦难,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纪念馆的“大思政课”里,还有一堂为即将出国深造的青年学子量身打造的“行前一课”。参加的学子会佩戴上象征和平的紫金草徽章,跟着教育专员走进纪念馆,撞响和平大钟,学习《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等课程,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面对面交流。在深受震撼的同时,学生们心底对祖国强大与和平的信念更坚定。
从2020年开始,“行前一课”教育活动被纳入南京市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国际课程班毕业年级的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成为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准留学生的“必修课”。今年以来,接受“行前一课”准留学生人数已达1572人。
此外,来到南京交流的港澳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也会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加仪式教育、聆听专题讲座,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
“今天听了讲解,我们都流泪了。感受到这段历史的沉重,我们的爱国情怀更加激荡,我们也会去做这段历史的传播者。”这是一位来自中国香港的大学生到纪念馆参加“大思政课”后,给工作人员发来的信息。
传播历史 共铸和平
2019年8月13日下午,波兰奥斯维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一场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专题讲座正在进行。听讲座的是当地市民,因为这座城市曾经有着和南京相近的历史,讲座非常能让听众共情,很多人流下了眼泪,他们也对南京大屠杀历史有了一次深入了解。
讲座的授课者是一位来自南京河海大学的女大学生,名叫范梓幸,她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一名紫金草志愿者。当时,她是作为国际志愿者,前往波兰奥斯维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进行为期3周的实习交流,在回国的前一天,博物馆专门为她安排了这次讲座。
2017年,河海大学大一新生范梓幸加入紫金草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英语讲解志愿者。2018年,奥斯维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馆长彼得·菜温斯基来到南京参加国家公祭仪式,在此期间,范梓幸负责奥馆馆长口译、接机、送机等工作。馆长对这位美丽的姑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于是邀请她去博物馆进行学习交流。在学习交流期间,范梓幸除了一次专题讲座外,还向当地人讲解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将和平之声传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范梓幸说。除了范梓幸,还有很多和她一样的和平使者,正在传播和平的声音。
“以上,是《拉贝日记》选段。”合上书,完成朗读的退休教师傅云生神情肃穆,他注视着围在他身边的学生参观团,沉默几秒后说,“孩子们,为你们讲述这段历史,并不是让你们记住仇恨,而是告诉你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只有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只有所有中国人团结奋进,才不会让历史悲剧重演。”
傅云生也是一位紫金草志愿者,多年来一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做讲解员,带领一批又一批观众,了解历史、传承历史,通过一次次讲述,传播和平理念。
今年4月1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广场举办了一场紫金草志愿者的聚会,他们肤色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和平使者。2016年起,来自美国、法国、日本、韩国、以色列、巴基斯坦等23个国家的228名紫金草国际和平志愿者加入;在南京,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紫金草志愿者队伍,已注册紫金草志愿者总人数达24052人。他们中有幸存者后代、有医生、有教师,有年过七旬的老人,也有10岁的少年,通过他们,和平的种子像蒲公英一样向全世界播撒。
社交媒体是海外受众群体最广泛、最活跃的平台,也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今年1月27日,国际大屠杀纪念日,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打造的“Nanjing Memorial”(南京祭忆)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正式开通,一个月后又在Twitter开通账号。“Nanjing Memorial”账号围绕“大屠杀史实研究”“幸存者故事”“南京人”“云上看展”“紫金草和平讲堂”及“时政要闻”等主题板块,进行多样化内容推送,多维度展现南京大屠杀史实故事。截至6月30日,“南京祭忆”账号在Facebook和Twitter两大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共发布帖文105条,粉丝数总计15002人,曝光量达78.7万,帖文互动54065次。《记忆的回响》曝光量达5.1万多次、互动量达4850次。每月更新“守望幸存者”系列视频,累计曝光量达9.8万多次、播放量达6万次、互动数2.1万次。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饶雨桐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