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环境美”注脚 让“苏”景正好
9月13日,江苏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南京召开,全面部署美丽江苏建设。
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亲自擘画了“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其中,“环境美”是“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内涵。
环境美不美?眼见为实。越来越多的人时常可见“微笑天使”江豚在长江江苏段逐浪嬉戏,“昆虫界国宝”中华虎凤蝶在江苏南京“翩翩起舞”,“鸟中国宝”东方白鹳在江苏无锡等地“成群做客”,“活化石”松叶蕨在太湖生态岛“快乐生长”……新时代十年,江苏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碧波荡漾、青山朗润,老街雨巷、丝竹悠扬,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鱼米之乡,正在展现“最靓颜值”!
环境到底有多美?数据最具说服力。在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下,目前记录物种数达6903种;近三年累计出台地方标准114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过去5年,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3.7%和19%……案例最有辨识度:南京林木覆盖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近两年治太投入均超过100亿元,2023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藻情为2007年以来最好;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徐州市贾汪区,“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今天的江苏,正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从外在美到内在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美丽江苏建设已迎来积厚成势、多点突破、全面提速的新阶段。
登高望远,不畏浮云遮望眼;硬招实招,一锤接着一锤敲。江苏“环境美”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蹴而就之举。从制度之手出硬招到市场之手出实招,从产业之转到环境之变,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才有了江苏同心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才能让“美丽江苏”图景不断“焕新”,让绿色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今时今日,在江苏,生态文明地位之重,可谓前所未有。要说韧劲有多大,毅力有多强?从制度设计可见一斑。近年来,江苏先后制修订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14部,近三年累计出台地方标准114项,数量是过去10年总和的两倍,让一些领域无“标”可循、无“规”可用的问题迎刃而解。
美则美矣,未尽善焉。要让“苏”景正好,就要一直在路上,以“环境美”为牵引,更大力度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更大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大力度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更大力度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如此,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手可及,“苏”景方能一直“好”。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江苏自古钟灵毓秀、诗情画意,如今更是绿意渐浓,“苏”景正好!新征程上,让我们在敢拼敢干、敢为善为中,继续以大地作纸、以奋斗作笔,扎实推进美丽江苏建设,让“环境美”成为江苏最生动的注脚。(金林)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