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中国茶文章 谋求非遗保护新突破
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向。去年年底,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至此,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已有43项,居世界第一。
一叶见方寸,一茶现万千。立足申遗成功新起点,中国茶文化大步走向世界,非遗保护工作必将在守正创新中凝聚强大的前进定力。
非遗保护,重在传承;传承有道,则事在人为。本次非遗入选名录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绿茶、红茶等传统制茶技艺,以及径山茶宴、少数民族茶俗等相关习俗,体量庞大,彰显了我国对申遗工作本身的高度重视。当然,仅仅靠文保相关部门担任主角还远远不够,爱遗护遗任重道远。江苏率先成立省级茶文化讲师团,安徽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昶在近5年间收徒授艺17人,广东潮州结合当地茶文化推出“茶寮谈心室”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申报只是一种手段,为深入赓续非遗血脉,茶文化更需融入百姓日常,走入烟火生活,打造新的文化热点,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全民族共享的保护格局,在悠悠茶韵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国家兴。文化引领、产业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产业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目前,国内有1085个县、3000多万名茶农,2021年我国全年茶叶产量318万吨,位居世界第一。茶,是一国文化,更是一方民生,承载着数千万人的生计。要想助推我国茶产业发展踵事增华,需牢牢把握文化赋能产业振兴的着力点,推动茶文化与地方经济互促发展,统筹布局茶科技、茶生产、茶文旅,专注做好茶的品质、做强茶的品牌,让“小叶”变“大业”,这既是对申遗成功的荣光续写,也是推动非遗保护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连接。
以茶为媒,用“茶式外交”打开与世界对话的“窗口”,构成中国茶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图景。从茶马古道到万里茶道,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以茶叙事”“以茶促交”的传统。时代在发展,而茶叶始终被视为共结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以茶为载,弘扬国粹,积极搭建茶外交平台、健全茶外交机制建设,寻求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探索民族文化世界表达的新路径,推动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助力“中国茶”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杯一盏,是茶道,亦是人道。“中国茶”传承历史,牵起未来,申遗成功谱写保护与传承发展新篇章,激发非遗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昂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增添新力量。(韩盼盼)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