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续新篇,补足“后劲”再出发
乡村振兴是一场艰苦的跋涉,经过了许多年、许多人的奋斗,全国乡村振兴事业结下了累累硕果。我们踌躇满志——政策惠农,科技兴农,金融助农;我们穰穰满家——产业腾飞,村庄蝶变,农民富足。随着乡村振兴成果显现,我们更要清楚地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与产业的振兴,更需要充分为乡村补足“后劲”打造均衡发展的“长效化”“立体化”振兴。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产业的与时俱进是不被淘汰的必要条件。对此,乡村更需要磨好自己的“金刚钻”。一方面着力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与政策、科技、金融等有力工具,将传统农业大力发展为高端现代化农业,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不同地域人群喜好提供差异化产品,以求定位更加精准,客户需求更加满足,牢牢占领市场;另一方面聚焦“新业态”,对地方优势资源进行更全面地盘点、分析,积极拓展直播经济、智慧旅游等新业态,在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多方面达成业态融合,让乡村发展的空间更广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都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尤其是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当下,绝不能急功近利忘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之美佳名远扬。走在山上,翠绿的竹海和大片的茶园沁人心脾,一栋栋风格各异的山居民宿依山而建,掩映在繁花绿叶中,让人流连忘返。
有“江南第一山”美誉的莫干山就是“生态立镇”的实证。一方面要推动乡村产业生态化,推广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倡导绿色环保消费。另一方面推进乡村生态产业化,充分发掘乡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生态功能。产业与环境的循环促进发展重点在于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当生态成为“产品”或是其一部分,那么保护也是水到渠成的。以民宿产业为支撑的莫干山,靠着“生态”发家致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农民兜里有了钱,可“人上楼了,思想没上楼”的问题值得深思。乡村之美美在人,努力破除乡村不良社会风气,让乡村不仅美在“颜值”,更美在“气质”,大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下半场”。
素质教育,村民先“进”。在云南省安宁市温泉镇,不少农民与务工返乡人员经过培训成为民宿管家,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借助这一职业学会了新知识与新技能。新产业蓬勃生长,村民的素质教育提升有了新方向。通过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让村民获得一技之长、一席之地,不仅能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更能提高居民幸福感,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三观”引导,核心先“入”。走进“苏南小延安”南京市溧水区李巷村,一处处红色遗址遗迹,静静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振兴乡村的主体是农民,因此要注重对村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将爱家、爱国、爱党的理念传播到每一位村民的心里。承接文化,经典先“传”。漫步在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一段毛笔文化历史在眼前激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在凝聚人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充分挖掘和整合乡村优秀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并重,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有时必须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弯道”,这些“弯道”是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的重要“起笔”,打造幸福新农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永远在路上。需要产业升级、环境保护、文明传递等几股“后劲”注入新活力,让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扎实。(时秀菲)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