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让乡村振兴这趟“列车”驶得更远
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农民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魂所在,只有加强乡村文化的振兴,才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干事精神、激发创业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江西赣州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村整合当地红色资源,深度挖掘红色历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景点,让乡村焕然一新;河南信阳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打造非遗文化旅游乡村,不仅使传统文化“花鼓戏”得以传承也使得乡村经济建设发展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江苏溧阳葫芦村以“葫芦”为特色文化发展中心,使乡村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让乡村特色文化得以发展,还使得乡村经济建设更加迅速,这些都是乡村特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真实案例。
挖掘历史底蕴,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乡村振兴不能只有外表,更要挖掘其文化底蕴以及历史背景,应重视乡村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在构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乡风文明水平上的重要作用。因此要从思想上让人们意识到保护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性,让绿水青山重现,让农情乡愁长存,让乡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江苏兴化千垛镇草王村,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坚持“红色领航、绿色发展”理念,将红色资源与生态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回忆历史挖掘历史传承历史。“纪念碑”“红色文化陈列馆”的建立也更好地让文化进行了发展和流传,现如今这里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红色“打卡地”,周围学校、单位都会定期来这里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以红色文化为引擎、以青山绿水为底色,使老区变新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以特色文化为前提,助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文化振兴在乡村中的重要性,既要填补文化“短板”,也要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宣传窗栏、农村书屋、文化广场以及个性化文化宣传景点的建设使农民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丰富,也使得农村文化得以保留、发扬和传承。搞好“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规划与设计,在延续乡村文脉的同时又不破坏地方风格和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南京溧水李巷村由于交通、位置等原因一直鲜为人知,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挖掘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李巷”被重点提出,李巷进行整体改造,充分挖掘革命遗址,形成“红色矩阵”,建设新四军历史研究馆、党史教育馆、李巷大舞台等景点,自对外开放起,至今已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左右。自“红色李巷”开村运营以来,直接带动100多名本地村民就业,村里还将进一步促进红色文化与其他业态、产品的融合,真正做到了文化振兴推动经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建设。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山高万丈源于地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是乡村振兴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才能使乡村振兴这辆迈向远方的“列车”更加有力,走得更远!(罗倩)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