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最美教师”戎仁堂:35载躬耕杏坛 35载谱写华章
龙虎网讯(记者 李颖)从教35年,他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他扎根乡村教育,用心用情关爱学生,不忘教育初心,他深耕语文课堂,推动教学改革,聚焦学校发展,他倾心援青教育,收获累累硕果,被当地政府和百姓美誉为江苏教育援青的一张“金名片”。他是2023年江苏“最美教师”称号获得者——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戎仁堂。
不忘初心,坚守三尺讲台真教学
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学校的生命线。从事教育工作35年来,从一名普通语文教师成长为学校负责人,戎仁堂从未离开过课堂。
“校长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学术和教学的引领者。校长必须要上好课,要教育好学生,才能带领每一个老师,热爱教学,热爱教育。”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月在不同年级开设示范课,参与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为学科教学安排“把脉问诊”。每一学期进课堂听课在60节以上,每次听课后与上课教师及时交流,掐关键、出点子,给予中肯的建议。他在实践中开展教学研究,不忘教育初心,在省市优质课评比中频频获奖,并经常在省市范围内开设观摩课,广受好评。
几乎每个工作日的清晨,戎仁堂都会站在教学楼门口,以最好的精神面貌迎接师生的到来。而他在学生中也一直有一个专属的外号——“校长老师”。学生在同学们的心中,这位“校长老师”的语文课堂激情四射、生动有趣,总是能在无形间激发起全班的学习热情。“我很喜欢戎老师的朗诵,之前的任课老师都是喊我们自己起来朗诵,戎老师会带入自己的感情,一边朗诵还会把我们带入到诗和课文的背景中,我觉得很有趣,我自己也对语文课堂有了兴趣。”学生纪雨桐说道。
勇担使命,彰显“教育援青”大情怀
2023年8月30日凌晨1:30,“青海海南民族班”(以下简称“青海班”)新一批学生即将抵达南京,开启他们的异地求学之路。戎仁堂和教师们早早地就来到了火车站等待孩子们的到来。
据了解,2011年起,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接受上级任务,正式承担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教育项目,在校内开办“青海班”,这也是江苏省内第一家承办“教育援青”项目班的学校。戎仁堂深感责任重大,将其视为“校之大计”,以满腔热忱投身“青海班”的管理和建设,在学校师资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谋划组建“青海班”管理团队,选聘有经验、有耐心的教师任教“青海班”,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支持办班、凝聚共识。青海的孩子远离父母异地求学,戎仁堂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会“舍小家,陪大家”,和孩子们一同过节,以温情弥补他们的亲情空缺。“我们都叫这里的老师‘爸爸’‘妈妈’,他们无微不至、发自内心地关心我们。”“青海班”高二学生华旦卓玛在采访中说道。
从青藏高原到江南水乡,12年来,一株株民族教育的“格桑花”在“茉莉花”生长的沃土上“美丽绽放”,12年来,江宁高级中学培育了一千余名青海学子,一大批学生考取知名高校。
春风化雨,播撒仁爱教育小种子
爱是教育的底色,是教育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戎仁堂一直以来坚信的理念。从教35年,无论是在最初的偏远乡村学校,还是在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县中”,无论是做普通教师,还是走上学校管理岗位,他始终坚持和学困生、贫困生、病困生“结对”共学、共助,以真情大爱凝聚有温度的教育。
学生司徒晨轩9岁因病截瘫,一直与轮椅为伴。在校期间,学校不仅免去了她的学杂费,还专门安排了一间宿舍供她和照顾她的妈妈居住。戎仁堂对其关爱有加,经常探望,鼓励她自强自立。2021年高考司徒晨轩如愿考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当她在为大学学费和住宿生活发愁时,戎仁堂不仅自己捐款资助,还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和爱心校友,聚沙成塔化解实际困难。李胤同学父亲患病,母亲也没有什么收入,2022年高考考上了南京大学后,戎仁堂为其多方奔走筹措资金,为其解除了后顾之忧。
创新管理,谋划“老牌县中”新发展
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2021年初,戎仁堂回到江宁高级中学任党委书记、校长,挑起了促进这所有着将近90年历史的“老牌县中”新发展的重担。当面临市内名校扩张、区内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带来的生源质量下滑的困境时,戎仁堂带领班子成员深入学习党和政府有关教育的最新政策,经过和全体行政及广大教职工的深入讨论,提出了“举全校之力,用三到五年时间把学校创建成江苏省高品质高中”的学校发展愿景。
在高品质高中的建设上,他重视突显学校的科技特色,带领课程教学研究团队,构建了“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近年来积极挖掘江宁大学城的社会资源,架构“高高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开办了“南医大班”“药科大班”,促进学校课程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同时,依托紫金山实验室等开发区高科技企业开启“校企合作”,通过研学、讲座,进一步打开学生眼界,将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理念带入课堂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辛勤耕耘35个春秋,戎仁堂一直以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沉淀、积累进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地诠释了“干一行专一行,择一事终一生”的真正意义。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