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95后”让种地更“有范儿”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通讯员 陈雪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更需要拥有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的“兴农人”。在句容市郭庄镇万亩良田的田埂上,95后小伙谢广胜开得了农机,操控起无人机“指哪飞哪”,新建的抖音账号短短2个多月获得82多万点赞……
玩转短视频,种地拍出别样大片
帅气地跳上农机,秧苗装车,转动方向盘……农田中,一台自动化插秧机行驶着,一排排秧苗整齐地插入田中,谢广胜行云流水般完成了上面的操作。
“这是种田里面最帅的”“愣是把种地拍成了我种不起的感觉”“这是把干农活拍成了大片”……在“小谢在良田”的抖音账号上,类似的网友点评还有很多。视频中,谢广胜要么在开农机,要么在挖水渠,插秧、收割甚至维修农机都成了视频拍摄的内容。
同样的农活,不一样的展现。“自古以来,说起农业就是辛苦,面朝黄土背朝天。我想让大家看到农业的另一面,轻松、科技、活力,通过新农机展现新技术带来的变化。”谢广胜告诉记者,1万亩的小麦收割只需要3天,播种、插秧、收割都可以实现自动化。年轻人给现代化农业带来了活力,种地也不再是“惨兮兮”的苦力活。
退伍返乡,做万亩良田“托管保姆”
在新媒体上,谢广胜自称“种田人小谢”,他的种田经历要从2015年说起。当年退伍后,他毅然决定返乡种地,创办了胜强家庭农场,短短几年,谢广胜已经是句容小有名气的种粮能手了。
“刚返乡的时候,农业机械没有现在这么普遍,种地还是比较辛苦的。”谢广胜回忆说,农场一开始只有300亩地,夏季秧苗下田后,整个七八月份都在忙着补肥,每天都要背着25公斤的化肥在田间行走。
凭着一腔热情,谢广胜闯了过来。缺乏农业知识,就去问从事多年农业的父亲;对无人机、无人插秧机、大型拖拉机等先进机械操作一窍不通,就去请教专业人士,参加农机培训……在父辈和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育秧插秧、锄草撒肥,谢广胜已经成了种田能手。如今,说起田间的种种,也能如数家珍。
“过去一亩田一个人插秧要一天时间,有了插秧机,一亩田的插秧只要10分钟,插得又快又好。”农业生产的变化翻天覆地,给谢广胜带来了机遇。他先后流转了1.2万亩农田,用于精致稻米生产、稻鸭共作等特种养殖,此外还对周边3.4万亩农田实施“保姆式”全托管服务,从播种、育苗、翻耕、植保,到收割、烘干、大米加工,为粮食生产节约了大量成本。
耍得了农机,玩得了新媒体传播
今年4月,在南京举办的第十二届江苏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谢广胜作为句容“新农人”代表做了主题演讲,分享了他的农机经验。在农场里,108台大型农业机械、15架农用无人机,谢广胜操作起来全部得心应手。
“传统农民的认知中,无人机只能用来打农药、撒化肥,其实它还能干更多,给地里干活的人送瓶水、送个饭,完全不在话下。”谢广胜告诉记者,无人机乃至其他农业机械,在未来能做更多的事情,他希望更多人了解科技兴农,并且能从中获益。
几年来,“门外汉”谢广胜秉承着在部队学到的不怕苦、勤学习的好品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融入新科技,实现互联网和摄像头全覆盖,邀请农技专家视察指导,同时建立了句容市首家大规模为农服务综合体。
随着新媒体迅速发展,谢广胜也加入了新媒体的“冲浪大军”。前两年,在战友帮助下,他还搞起了电商,手把手教村民做直播。
“没有经验,起初亏了很多,相当于‘花钱买课’。”谢广胜说,沉浸了一年,搭建好的直播间也还没有启用,新媒体、新业态不是一哄而上的,需要跟种田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饶雨桐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