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融合不断深化 莲湘队的长三角之“舞”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最近一段时间,王恒年每天都要带领着马鞍山和县的莲湘舞代表队进行紧锣密鼓的排练。6月25日,她将带着这支队伍与长三角地区的另外14支莲湘队比试交流。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民间文化的融合交流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莲湘舞是江南水乡很古老的舞蹈,存在于长三角地区的不少乡镇。“通过交流、学习,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一直传承下去。”王恒年说。
退休后热衷于“莲湘舞”传承
一根竹竿,加上民歌小调,通过敲打的方式自成一套舞蹈……莲湘舞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舞蹈,表演者手中的“莲湘”通常是一根3尺左右、比拇指粗的竹竿,将其两端刻出槽子,插上销子,串上铜钱或金属圆圈,横竖间隔,两端系红绸带或铜铃、绣球,敲击时便会发出清脆的“嚓嚓”声。
“我今年已经78岁了,从和县庐剧团退休后,一直在老年大学任教。”作为和县“打莲湘”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恒年一直致力于普及打莲湘的基础表演技术,培养打莲湘精英人才。
王恒年告诉记者,“打莲湘”是民间乞讨者利用手中的打狗棍,边乞讨边表演,慢慢演化而来。据文献记载,和县的“打莲湘”最初是从祭祀霸王项羽的民间表演中慢慢演变而来,表演形式有单人表演和多人表演,道具、服装基本统一。近年来,因与广场舞结合,表演性很强,而且因为击打身体多部位,很具健身效果。
“自成立莲湘队以来,在县城、村镇、学校,都会定期举办莲湘培训班。”传承已经成为王恒年的重要工作之一。
原创+年轻化,传统也创新
“2019年线下邀请赛、2020年线上邀请赛,我们连续两年获得了长三角莲湘舞邀请赛一等奖。这一次,从音乐选定、舞蹈编排、服装头饰等方面都做了精心准备,既符合莲湘舞的传统文化属性,也融入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性和观赏性元素。”王恒年告诉记者,此次参赛作品为《乡土乡音乡情》,“打莲湘”的动作配上黄梅戏的主调音乐,展现乡村的美丽、幸福的生活,充分展示乡村振兴的成果。
用舞蹈来讲故事,这是作为编导的王恒年对于莲湘舞作品设计的感受,“这是有故事的舞蹈,原创是莲湘舞可以一直创新发展下去的动力。”王恒年介绍说,莲湘舞的单枪和双枪自成一体,通过敲打肩、臂、胸、背、手、脚、腿,可做舞、打、跳、跃、蹲、站、行的连续动作。
除了原创作品,参演者的年龄层次也呈现年轻化。王恒年回忆说,2016年出去参加比赛的团队都是50多岁的阿姨,现在出去比赛的演员则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主。
古老的舞蹈,加入了年轻的元素,更显生机。和县“打莲湘”也从娃娃抓起,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正在持续开展着。
增进民间文化的交流互鉴
长三角莲湘舞邀请赛以加强地区间传统文化艺术交流为目的,推动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汇集了来自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的代表队参赛,以文化艺术交流的形式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并提出“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今年6月6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签署《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力争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区域文旅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样本。
民间文化是广大民众的集体创造,其中包含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民间的文学、歌舞、戏剧、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等展演交流,能够拉近长三角区域内各地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理解,达成文化共同体意识。有关人士认为,民间文化不仅要展现历史与传统,更要面向未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文化艺术创新,才能让其传承和发展下去。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饶雨桐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