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壁垒 打造校地融合发展“桥头堡”
龙虎网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为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支撑。高校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科研资源向社会资源转化的重要窗口,在推动高校参政议政、校地融合、学科建设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高校来说,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要不断推进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打造校地融合发展桥头堡。
深入改革,打破传统体制机制束缚
在高校智库建设兴起前,高校研究主要依托于传统的研究组织,这类组织在体制机制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迫切需求。因此,在高校智库建设中,要对传统研究组织的机制进行深入改革。其一,战略规划先行,审慎对待高校智库建设工作。智库建设规划,尤其对于重大的智库研究项目,要结合高校办学实际、发展基础、发展特色、国家社会需求等要素展开充分论证与科学规划,同时对于选定的方向、项目和学科,要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做好持久性资源投入的准备;其二,创新组织机制,为高校智库建设提供组织保障。高校智库脱胎于传统高校科研机构,既需要独立发展空间,也需要与传统科研单位保持紧密联系。高校智库既需要建立实体性智库研究组织,为显性的智库研究提供组织“庇护”,也需要改革人事管理体制机制,为建立“矩阵式”智库研究组织创造条件,同时还要积极为隐性的智库研究搭建组织空间,鼓励建立智库研究的“虚拟组织”和“自组织”等;其三,完善高校智库评价体系,营造参与智库相关研究的文化氛围。改革传统高校科研机构的评价制度,不唯项目,不唯论文,建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研成果与人才遴选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要体现成果实用性,在评价方式上要体现科研合作精神,“多提鼓励,少下指标”。
发扬特色,统筹高校优势学科资源
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有着不同的办学定位,对地方高校而言,在智库建设工作中应以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建设地方为导向,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专业人才,推进智库研究领域与地方产业的契合。高校智库建设不仅需要充足的人才、经费等资源,而且需要项目、场所、制度、编制等相关配套资源的跟进。这就要求高校创新智库建设支持机制、提供专项资源按需扶持,集中有限资源支持特色高校智库建设。在智库建设中,要树立“全校一盘棋”理念,盘活学科资源总量,制定智库研究学科专项支持计划,统筹整体资源分配,打破院际之间相互封闭、重复分散格局,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学科资源。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来设置智库研究领域,更好地履行科研、反哺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职能。
突破壁垒,打造高校智库合作平台
高校科研机构常年专注于研究某一学术领域问题,而智库是典型的多功能跨界机构,不仅强调在学术上的影响力,还注重政策影响力、媒体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因此,一方面,高校智库要加强与党委、政府部门的联系,打通信息沟通渠道,邀请拥有政府部门工作经验的人员进入理事会或咨询委员会;加强与本地、本领域智库的交流,拓宽研究视野;加强与知名社会组织的合作,开拓资源网络;与权威主流媒体深度合作,延伸传播触角;联合一批优势学科,汇聚一批学术强人,集中优势力量破解领域难题。另一方面,依托高校智库打造实体合作平台。从研究、辅助、成果载体和成果传播角度打造综合型平台,遵守专业化原则、系统化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坚持把办学特色与智库主攻领域相结合,搭建高校智库合作网络,强化多学科协同合作,促进各高校智库创办主体转变思维,发挥自身优势,同时拉近与决策部门的距离。
转变思维,积极参与校地融合工作
高校智库主要功能是提升高校参政议政、解决决策部门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地方高校而言,智库建设是其推进校地融合发展工作的重要途径。为更好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充分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高校在建设智库时需要及时转变思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拉近与决策部门的距离,将高校智库打造成校地融合发展工作的桥头堡、排头兵。比如,设立理事会、外部委员会等部门,充分吸纳政府决策部门人员、企业管理者、领域权威专家等人员加入。其中,党政部门相关人员为智库建设方向和目标准确性提供保障,企业管理人员为智库成果实用性把关,相关领域专家则为智库研究过程和成果增加了科学性、规范性与学术权威性;还有,多做政策评估、政策阐述、政策教育与舆论引导工作。相比较政府“内脑”而言,高校智库在政策咨询中要转变工作思路,把握好决策咨询的重点环节;最后,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高校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智库建设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智库研究人才的培养、激励、管理、评价制度建设,实行稳定性与流动性相结合的智库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保持学科人才队伍的动力、压力和竞争力。
(作者:陈红喜,南京工业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邱月、冯雨,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