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NEWS.LONGHOO.NET/LILUN

您的位置:龙虎网 >理论频道 > 钟山论理·策论

在打造人文经济样本上走在前做示范

2023-10-12 11:00

龙虎网讯 人文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文化繁荣融合的生动呈现。当前,国内多地都在积极探索形成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文经济新形态,以实现人文鼎盛、经济繁荣。南京科技创新基础雄厚、人文底蕴深厚、文化博大精深、营商环境优良,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打造人文经济样本上走在前、做示范。

产业连通,以强链补链方式提升人文经济发展能级

以“文商旅”品质化提升人文经济供给能级。塑造“最南京”文商旅品牌。借鉴北京“故宫以东”以故宫IP+子品牌的旅游品牌塑造经验,以四大名片IP,整合“非遗+”“长江文化+”“六大主题线路”等各类主题旅游子品牌,培育“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文商旅新业态。如联合OTA平台及旅行社,以政府购买、票价补贴等方式将南京演艺产品分类推向文商旅链条,放大“住宿+X”业态,加速推动南京成为综合性旅游目的地。以“城市可阅读”项目加速商业景区化、景区文创化融合。依托“城市文化传承影像工程”以及“夜之金陵”“博物馆之城”等品牌打造,整合推行“城市可阅读”项目,通过真人实景演绎、光影互动、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增强人文环境“软实力”。以“快进慢游”的文旅交通打造升级文商旅深度。加密客运枢纽至各景区的旅游客运直达线路,提升“快进”至南京交通网络的衔接效能;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对景区、乡村旅游等的覆盖广度,提高“慢游”交通网络通达深度。

以“全链条式”文化集群提升人文经济创新能级。发挥“南京+”的联动创新效益。聚焦当前南京文化产业发展痛点,将与南京文化产业链有强对应关系的城市、企业进行连接,发挥“南京城市+”的联动创新效应,以服务对接、产业对接、体系对接的方式推动南京文化产业形成有效率、有价值的增长。强化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的人文引领带动力。着眼培育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实施人文品牌战略,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主导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园,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行业企业集聚。建立文化科技对接转化机制,推动特色产业数字化发展。推动特色产业数字化发展,结合各区、园区重点,发挥国家文化科技示范基地作用,分类发展基于网络的文学、影视、游戏、动漫、音乐、电竞产业,打造产业集聚“长链”。

以畅通“微循环”方式提升人文经济空间能级。整合“15分钟城乡生活圈”人文资源。将文化服务资源布局在更加便利的地理位置,在社区建设“文化+咖啡馆”“文化+小剧场”等文化休闲空间。整合南京文学空间资源。通过文学沙龙、书展、文学讲座等活动,挖掘和传承南京的文学传统,增强市民对文学艺术的认知和兴趣。整合各类商业综合体、文化场所、科技园区等空间资源。借力南京“百万数字人创业计划”,鼓励小而微、多样态的“口袋夜经济”。以“数字+”打造南京口袋夜经济数字地图,丰富夜间文化消费场景,将人文微经济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

价值贯通,“三个计划”实现人文经济共识、共为、共享

推行“人文经济城市伙伴成长”计划。建立人文经济长江城市伙伴群。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以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以人文经济城市伙伴共同成长理念率先探索长江沿线城市同类人文经济联动建设机制,围绕招商对接、产业链条对接、城市品牌对接与产业能力推广等方面不断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借力南京都市圈打开南京人文经济新通道。整合南京都市圈内人文经济资源,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以“主链在南京、链条在都市圈”的模式打开南京人文经济发展新通道。

推行“城市更新伙伴”计划。推广小西湖改造等做法,借鉴苏州“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平台”理念,将南京各历史风貌区改造梯次在线发布,以共同保护、合作开发的形式让更多的企业、市民参与其中,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体现人文价值温度。

推出“人文经济推广官”计划。选拔人文经济推广官。鼓励各类企业家、文化人士、学者等各类主体担任人文经济推广官。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热门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南京人文经济推广官的官方账号,以人文经济推广官的效应吸引海内外粉丝和支持者。搭建平台吸引企业参与。在线发布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等闲置时段资源,鼓励各类企业将企业文化与南京文化相结合,在主动为自身经济产品赋予人文价值的同时,参与到各类公益讲座活动当中,实现人文素养培育的全龄化,为城市发展不断注入人文牵引力。增强传播效益。发起数字打卡南京活动,鼓励市民和游客通过拍照、签到等形式分享在南京的人文经济体验,鼓励更多人参与传播南京人文经济实践活动,增强传播效应,提升南京知名度和影响力。

机制互通,全流程全周期建设促进人文经济互利共赢

建立“人文经济在南京”项目机制。借鉴学习上海出台高位规划系统探索“最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经验,将南京人文经济能级提升理念作为具体实现目标贯穿于总体规划和人才吸引、文化旅游等专项规划之中;制定出台南京人文经济提升专项行动计划,成立南京人文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建立“人文经济在南京”项目示范名录,加强前瞻性布局。

建立健全省市联动、市区直联、部门联席工作机制。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有很多央企、省管单位,一些人文资源开放和利用受隶属关系、管理权责限制。加快探索“省市联动+资源整合+协同服务”机制,发挥省市联动优势。建立人文经济发展市区直连、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确立相关各部门联动组织框架以及责任链,以“一盘棋”构建、常态化管理、清单化推进,实现人文经济南京实践的联席统筹、信息联通、问题联治,全面形成支持南京人文经济高能级发展强大合力。

建立健全人文经济融合培育机制。建立人文经济企业培育库,筛选一批高成长性的优质企业,从挖掘人文资源、融合途径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擦亮南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品牌效应,鼓励和支持新涌现的人文要素融入经济全链领域,全方位托举助力各行业、各领域人文要素的提升;建立人文经济新评估体系,改变单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评价导向,建立人文精神特质融入的经济发展评估体系。

研究汇通,以“智库+”模式加快夯实人文经济理论基础

加快打造“人文经济研究院”。借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都构建世界文化名城话语体系的经验,成立南京人文经济研究院,做好人文经济内涵提炼、经验总结,以点拓面、以项带标,联合开展人文经济学热点难点课题研究,打造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策源中心,不断增强南京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厚度、深度、广度,提升宁学品牌影响和话语权。

加快织密“人文经济观察点”。及时有效地了解市情、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发挥人文经济研究院研究专业优势,鼓励企业共同参与开展实践项目,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选取典型企业挂牌“人文经济观察点”,为各企业、各项目在人文经济化、经济人文化的前期论证和产业转化指导上提供方案式场景化服务。

加快推动“人文经济智库”。以“智库+”模式联合发布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库研究成果。借鉴成都以成都每经传媒有限公司控股打造《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经验,放大“成果发布+品牌打造”的联合效应。积极与国外的智库、学术机构开展合作,举办国际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增进对外学术交流,提高南京人文经济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作者:胡晶晶,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南京新时代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郑琼洁,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任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