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NEWS.LONGHOO.NET/LILUN

您的位置:龙虎网 >理论频道 > 钟山论理·策论

全面升级人才政策体系

2023-09-27 16:25

龙虎网讯 南京近日发布的“人才强市25条”和“重点产业人才7策”两项人才新政,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以加快打造国家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为总牵引,加强新时代人才战略布局,全面升级人才政策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提供人才支撑。

强化新时代南京人才制度供给

此次南京人才新政,凸显了三个鲜明特点。

体系设计跨度上呈现了系统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南京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要求,综合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产业基础、创新机遇等优势,把人才新政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激发人才效能上,放在了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上,放在了释放科教资源潜能上。人才新政坚持人才工程、人才载体、人才环境统筹设计,人才引领驱动、科技自立自强、教育优先发展一体贯通,充分整合和提档升级人才、产业、科技、金融等政策措施,畅通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

政策惠及广度上突出了全域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对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做出重大部署,明确在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国家级人才平台是全域建设理念,其目标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南京紧扣国家和省战略任务之要、南京发展所需,在原有支持科技企业、重大创新平台引才育才基础上,将人才项目、人才服务范围扩展到在宁高校院所、国防科工单位等全域科创“主力军”,体现了南京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

人才改革深度上彰显了突破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是影响人才集聚和发挥效能的关键。南京坚持先行先试,发挥全国唯一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机遇,瞄准人才分类评价机制不完善、人才攻关力量分散、人才成果难以转化等制约人才活力的难点、堵点问题,提出青年人才长周期评价、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设立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更大力度向用人主体授权等突破性举措,将资金更多投向人才发展、人才团队建设,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为我国实现人才现代化贡献南京智慧

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南京要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全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大动力,为我国实现人才现代化贡献南京智慧。

一是以铸造高峰型科研平台为引领,提升战略科技力量汇聚能级。当前,全球人才流动表现为知识越多、层次越高、稀缺性越大的人才流动性越强。全球科学家选择理想工作城市的主要考虑因素调查结果揭示,科学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该城市是否拥有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其次是领先的科研基础设施。因此,以铸造高峰型科研平台加快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是加快南京人才现代化步伐的重中之重。

增强国家实验室体系“孵化器”功能。建设以紫金山实验室为核心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创建生物育种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基地,谋划创建新领域国家实验室,积极开展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试点,形成以一流人才为中心的卓越科研体系,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科技帅才,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种子队、孵化器。

增强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蓄水池”功能。大力推进在宁高校“双一流”建设,打造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一批“高原高峰”学科,引进大批世界一流的教育家、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支持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在新材料、脑科学等领域布局一批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前沿科学中心,为实现“0到1”突破的原始创新储备人才。发挥南京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大院大所集聚优势,在电子信息、超算、航空航天等领域,培养一批引领性、原创性、颠覆性研究高端人才。

增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磁场”功能。推进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加快信息高铁、原子极限微制造、开源软件供应链等领域重大设施前期研究和预研建设,促进设施建设运行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吸引凝聚更多国际高水平研究人才和团队依托设施开展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研究。

二是以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为动力,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要坚持以支撑现代化建设的效能为目标,深化人才评价、引进、激励等关键环节改革,推动人才各得其所、才尽其用。

突出分类评价“择”的作用。对基础研究人才推行长周期评价,探索国际同行评价;对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人才团队强化技术突破和产业贡献导向;对青年人才注重潜绩与显绩评价相结合,拓展优秀青年人才晋升空间;对高技能人才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建立国内职业资格与职称和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目录。

突出科技企业“聚”的作用。围绕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布局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离岸孵化器或并购高科技企业,形成以创新人才为引领,高端管理人才、金融服务人才汇聚的产业人才集群。

突出用人单位“选”的作用。提升各类用人主体在人才引进、评价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赋予用人主体更大的自主权。改革高端人才“先招后评”方式,给予在宁重大创新平台“免评即享”指标,靶向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鼓励用人主体人才评价市场化改革,从股权期权、奖金福利等方面强化人才薪酬激励,对引才用才成效突出的用人主体给予奖励。

三是以优化升级人才精准服务为保障,提升城市人才生态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南京要坚持人才服务的精准导向,充分发挥南京做事精细、服务细致的城市基因,着力提升整座城市的人才服务意识,让人才从细微处感受到南京的城市温度,为各类人才提供成长和事业发展的现代化软环境。

以“暖心服务”解决“关键小事”。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规划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体。面向在宁高校院所、国防科工单位和科技领军企业,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完善人才定点医院、就医绿色通道、健康体检等服务,健全人才医疗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审发权限,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员办理R字签证和提供出入境便利。

以“有为市场”服务“有为人才”。借鉴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经验,探索建立人才集团,承接政府人才服务职能转移,增强人才服务市场化水平。聚焦人才企业首贷难题,深入挖掘处于成长期、有潜力、有融资需求的人才企业作为培植对象,鼓励银行机构以“一企一策”方式制定财务管理、信贷支持等综合培植方案,提高人才企业首贷获得率。

以“独特文化”涵养“城市气质”。传承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内核,大力弘扬尊重个性、激励探索、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锻造南京独特的城市气质。办好南京人才日,打造人才主题地标,鼓励能量匹配、频率共振的各类人才建立丰富、多元的人才社群,在思维碰撞中不断激发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维,让更多有理想、有才华、有潜质的人才在南京脱颖而出,实现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

(作者:张巍巍,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吴雪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