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NEWS.LONGHOO.NET/LILUN

您的位置:龙虎网 >理论频道 > 钟山论理·策论

释放人才新政制度红利

2023-09-27 16:23

龙虎网讯 近期,南京发布“人才强市25条”“重点产业人才7策”两项人才新政,新政紧扣南京人才发展的现实需求,创造性提出了一揽子“真金白银”的人才支持举措,对南京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

人才新政是人才政策体系的全面“迭代升级”

人才新政为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擘画新蓝图。当前,国家和区域竞争已从单纯的技术、市场竞争转向人才资源争夺的高维竞争,人才集聚度越高的城市,在区域竞争中就越能占据主动、赢得先机。南京此次出台的人才新政,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人才工作的丰富内涵,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统筹“引育用”、打通“产学研”为着力点,通过一套政策规划“组合拳”,前瞻性擘画了下一阶段南京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的崭新蓝图,可以更好地将南京丰富的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为全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提供强大支撑。

人才新政为高品质人才生态环境提供新动能。人才生态环境是影响人才集聚的关键因素,决定着区域人才工作质效和人才综合竞争力。今年3月召开的江苏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南京此次出台的人才新政,坚持人才生态优先原则,对如何构筑支撑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的人才生态进行了有效破题,尤其是对人才安居、子女入学、医疗健康等服务保障进行了制度性安排,全方位补齐了过去重“人才数量”、轻“人才环境”的人才生态短板,营造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高品质人才生态环境,将推动更多人才选择南京、扎根南京,持续放大人才“虹吸效应”。

人才新政为高能级人才治理体系注入新内涵。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的新变化新机遇,要跑出创新加速度、让人才释放出更强效能,就需要不断增强人才治理更新能力,在人才队伍和人才效能现代化基础上,实现人才发展治理现代化。南京此次出台的人才新政,充分发挥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组合效应,通过人才创新载体提能、产才融合发展提速等专项行动,对全市人才发展理念、工作体系、体制机制进行了系统性重塑,为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治理体系注入了新的政策内涵,将进一步释放“党管人才”制度优势,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多维聚力,推动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随着人才新政的出台,南京人才工作也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是做好新起点上人才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方阵、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支撑。为此,要以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为总牵引,围绕“创新产业、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四个方面多维聚力,充分释放人才新政的制度红利,推动南京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加快打造全球英才向往的创新之都。

一是聚力创新产业,为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夯实坚固地基。强化产业引才。围绕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实施“一链一策”专项引才政策,清单式引进引领技术前沿、推动产业更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加速推动绿色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冲击“千亿级”。培育领军企业。紧扣“2+6+6”创新型产业集群,引导优势科技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予以集成支持,培育壮大一批具有产业链供应链控制力的“链主”型领军企业。布局产业园区。加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力度,探索“一园区一赛道一中心”布局,前瞻性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储能与氢能等新赛道,以人才带项目形式集聚一批新赛道企业,形成产业先发优势。推动校地协同。用好“科技镇长团”“产业教授”“科技副总”三支队伍,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建立校地协同创新联盟,协同推动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和产业育成。

二是聚力创新主体,为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打造强力引擎。集聚战略人才。聚焦“高精尖缺”和“卡脖子”领域,进一步优化顶尖人才发现和遴选机制,通过“张榜寻才”等方式靶向引进战略科技人才和顶尖团队,形成战略科学家领衔的“雁阵型”人才集群。做强重大平台。全力支持紫金山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以人才跨学科、大协同的创新攻关机制为纽带,推动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实施,实现“从打破壁垒到树立优势”的转变。提升新研机构。引导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和平台化、品牌化发展,鼓励其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招引尖端人才、开展项目合作,加速向技术源头和产业应用“双向拓展”。壮大企业矩阵。建立人才企业定向培育服务体系,引导人才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的人才企业梯次培育矩阵。

三是聚力创新环境,为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提供深层沃土。深化科创服务。推进人才科创载体、人才公寓建设和低效用地再开发,提升创新承载能力;加快南京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建工作,大力引进高端猎头、人才开发等国际化专业服务机构。强化金融支撑。推动更多优质金融服务机构向南京金融城集聚,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以人才、知识、技能等为特色的金融产品,持续为人才企业创新发展赋能,推动一批成长性强的人才企业上市。细化生活保障。深入推进人才安居工程,统筹运用“租购补”等方式,建立分层分类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增加优质教育供给,探索公办、民办优质学校吸纳高层次人才子女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审批服务改革,落实常态化人才企业挂钩服务机制,树立“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理念,推动人才工作创新与营商环境优化互融共进,切实增强人才企业获得感。

四是聚力创新机制,为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释放澎湃活力。开展先行先试。依托江北新区和江宁区开展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探索,在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高能级人才载体、高含金量人才政策、高匹配度人才供给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开放合作。加快南京都市圈开放合作创新体系建设,发挥G42人才创新走廊作用,支持都市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人才创新联盟,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共同研发,鼓励创新成果在都市圈内转化。优化评价机制。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鼓励“谁用人、谁评价”,以领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为试点,授予用人单位自主制定人才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的权限。完善激励机制。探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赛马”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赋予高端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进一步落实将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人才团队。

(作者:周文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人才强省建设研究基地研究员、江苏省人才学会副秘书长。)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吴雪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