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
龙虎网讯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建设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任务。2023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共建设150家左右的市域产教联合体。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研究制定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重点提出打造产教融合新型载体,打造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发挥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质量就业。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不仅是新时代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两翼、五重点”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且也是构建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良性互动机制的创新之举。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三大高等教育中心、国家四大科研教育中心,经济开发区(或产业园区)、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产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市域产教联合体共建资源优势明显,应深入分析面临的难点痛点与堵点,尽快统一认识、强化顶层布局、明确组建思路,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
构建利益共赢机制。联合体成员要形成一致发展愿景,克服人力资源融合度整体水平不高、建设财力资源投入不足、运行体制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形成基于工作绩效的评价考核机制,在立法、政策、财税等方面为产教联合体建设提供可靠保障,通过成效实评、数据综评、网络测评、舆论社评、第三方他评等方式过程性检验产教联合体建设情况;形成市域产教联合体组织文化,通过文化浸润涵养,生成组织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创新组织成员谋事干事的思维方式,形成组织的知识体系和工作成果。
创新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建设体制机制。激发活力,归根结底要靠制度、靠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不单是教育内部、院校内部之事,还涉及政府、产业园区、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利益主体。做好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政府、市场、学校三方的权责界限,划定行为红线,提高地方政府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中的服务力,做到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以命运共同体思维推进产教联合体建设。以园区(管委会)、头部企业、优势职业院校为牵头单位,联合普通本科学校作为成员,建立健全理事会(董事会)运行机制,推进实体化运行。制定以章程为根本、以目标为导向、以评价为手段的制度体系,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章程、运营管理制度等,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人员聘用及评价体系、绩效考核体系、运营质量保障体系等,制定议事规则、考核评价等,明确并落实各方的责权利,形成多元协同、共建共管的治理模式,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产业升级等功能的产教联合体,并逐步推广。
创新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推动功能实体化,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产业。发挥“有为政府”作用,要落实政府规划、指导、协同、监管、宣传等职能,优化重大产教项目政府服务方式,将工作落脚点放到推动联合体协议有效落实、保障各参与方权益、政策对接支持等方面。发挥“有效市场”作用,围绕“两个服务”以市场利益纽带牵引联合体持续创新,推动联合体建立价值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明确的共同目标和市场利益纽带形成紧密合作关系。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选择本区域主导产业、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产业、特色产业,建立由头部企业、行业领先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与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能力项目,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学徒制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产教融合共同体应成立研发中心,以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建议完善企业公共技能培训补偿制度,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所产生成本进行科学核算,给予企业合理的公共技能培训补偿,解除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后顾之忧。
(作者:姚玉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