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大城市治理上走在前、做示范
龙虎网讯 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在特大城市治理上走在前、做示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强化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构建系统性、现代化安全发展体系,努力成为特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样板。
在党建引领特大城市基层治理上走在前、做示范
南京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力工程”、基层党建“示范引领计划”,推动街道(镇)、社区(村)与驻地单位党组织形成党建联盟或党建共同体。鼓楼区宁海路街道立足驻地省级机关众多的特点,注重盘活辖区资源,自上世纪90年代就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宁海路地区党建联席会和社区建设发展协调委员会,引导驻地单位参与社区治理。近年来,又进一步深化各层级凝聚驻地单位资源机制,探索省市区街社五级党组织联动的党建共同体建设。通过组织共建,247个省级机关党支部与124个社区二级党支部结对,建设先锋共同体;通过开列清单,围绕整治难度大、居民满意率低的老旧小区环境整治、危房消险治理、有序停车、垃圾分类等问题,引导驻地单位认领。探索出党政资源密集的片区,如何推动驻地党组织、在职党员常态化进社区、进小区、进网格,一起汇聚资源,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路径。建邺区双闸街道则立足中产集聚的高端商品房集聚区的地域特点,在2019年,成立由驻地学校、医院、银行、酒店、博物馆、剧院、档案馆、地产、物业、律所等为成员单位的河西南部区域党建联盟,这些成员单位提供的服务与商品房小区业主的日常需求契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完善联盟项目化运行机制,为辖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
在推动城市街道由“行政末梢”向“治理枢纽”转变上走在前、做示范
南京大力推动城市街道由“行政末梢”向“治理枢纽”转变。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是目前南京规模最大的保障房片区岱山保障房所在地。面对片区人员结构复杂、困难群体多、人员素质偏低、社会治理难度大的现状,街道以教育撬动治理,从家庭、学校、社会层面全要素发力,打造理想教育小镇。结合物理空间营造和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发挥街道枢纽作用,形成党建引领保障房社会治理新模式。一是以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美好空间。高标准打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把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活动空间让给群众。二是以教育提升居民素质增进认同。通过开办“向善家长学校”“至善学院”,构建全龄段终身教育体系。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全民素质,增进居民对居住区域的认同感,釜底抽薪,显著降低治理成本。三是以政府购买服务激活多元主体提供服务。街道2022年投入644万元,购买59个公益化项目开展服务。街道共有社会组织292家,其中培育居民自组织198家,志愿者850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秦淮区朝天宫街道也注重发挥街道枢纽作用,链接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协同治理。打造“168党建联盟”,推动一体化执法改革,发挥党建引领和政府主导作用,实现高效能治理。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引进宝石花物业公司参与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实施大物业运营改革。建立朝天宫商户自治协会和小区居民自治机制,开展“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两问议事会活动,精准回应商户和居民诉求,加强自治能力建设,激发社会参与活力。
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上走在前、做示范
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分别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化解矛盾的典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需要做好矛盾前端处置。被誉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的栖霞区仙林街道,把10个社区划分为90个综合网格、195个专属网格,有效覆盖辖区单位和居民。实施首问负责制,通过闭环工作流程,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突发问题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连续13年保持进京赴省到市来区零上访,形成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仙林经验”。而浦口区则通过12345大数据,拓展信访来源,通过“书记办工单”践行新时代“浦江经验”。针对12345热线工单办结但事未解决的属实合理诉求,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只投诉一次”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探索“书记办工单,‘一次’解民忧”工作机制。借助南京市浦口区12345热线“只投诉一次”工作机制跟踪服务平台,通过区级、街道、村社三级书记分层分级办单,启动跨部门诉求联办工作机制,通过组织引领、模式创新、资源整合,实现了从只求工单办结率向追求实际解决率的转变。“只投诉一次”机制建立后,2022年重复投诉率同比下降25.28%。
在强化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上走在前、做示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南京努力推动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走在前。一是实施“精网微格”效能提升专项行动,持续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做细做实网格管理、全面提升网格化社会治理效能,南京进一步划分网格管理工作单元,按照每50至100户设立一个微网格的标准,将全市细分为40976个微网格,并创新性构建“街镇—社区(村)—网格—微网格—户”5级工作体系,充分吸纳楼栋长、物业企业人员等社区内部“能人”担任微网格员,身边人管身边事,实现了网格治理由“弱关联”向“强关联”的转变。二是统筹优化调整各方资源,全面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南京优化政务服务力度,推进日常政务服务事项在便民服务中心(站)办理,并对困难群体提供专门精细化服务。如建邺区推动建成“居此莫愁”水电气讯一站式公共服务驿站,为居民就近提供“水电气讯”缴费、咨询、报修、开户等便利服务,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三是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持续深化全域推进智能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支撑。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南京市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暂行办法》,依托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建设“一网统管”技术平台,构建市、区、街道(镇)三级“一网统管”工作体系,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一体联动。同时,统筹推进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综合网格微信群建设,实现网格微信群全覆盖,有效提升沟通反馈便捷性、时效性。
在构建系统性、现代化安全发展体系上走在前、做示范
南京顺应特大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系统治理思维,深入践行安全发展理念,将全周期管理理念与城市安全体系构建进行有机融合。一是不断巩固和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成果,有效统筹发展与安全,建立健全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社会矛盾风险、公共安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的“全要素风险治理”政策体系,建立前端重在发现预警、排查隐患,中端重在解决问题、形成机制,末端重在依法治理、固化经验的全周期管理风险化解机制。二是以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目标,以韧性城市建设为引领,着力构建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特大城市安全发展体系。通过加强对市政管网、轨道交通、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诸多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特大城市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着力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三是通过智慧引领、数字赋能,加速推动数据融合共享,实现安全治理的智慧赋能。南京建成集风险感知、预警预测、监管执法、应急调度等为一体的应急管理“一平台八系统一终端”信息化系统,并着力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依托“智慧南京”大数据中心,实现多个部门系统对接、数据共享,打造现代化城市安全治理新格局。
(作者:任克强,南京市社科院、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