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区NEWS.LONGHOO.NET/PUKOU

您的位置:龙虎网 >浦口区 > 部门动态

10年辗转创业路 看南京浦口“新农人”的“山水田园梦”

2023-07-25 14:07

龙虎网讯(通讯员 卢钦 林静)近年来,南京聚力打造新时代的“天下文枢”“创新之枢”“人才之枢”,一批青年才俊在南京创新创业,开启自己的精彩人生。近日,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入驻企业青云高科“植物工厂”创始人朱峰,讲述了他执着所爱、成就价值的耕耘历程。

朱峰

京沪高铁沿着高旺河呼啸而过,东岸的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西江口基地里,数十个大棚整齐排列。徐州汉子朱峰创办的青云高科“植物工厂”,掩映在大片的水稻田、玉米地中。7月13日,这家公司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预审。

为了更好地将全自动育苗箱和自然光型植物工厂技术集成推广,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为江苏青云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2560㎡现代农业的实验种植和展示基地,让公司可以把农业领域的应用场景进行“落地”。走进“植物工厂”,数十个品种的果蔬长势喜人。与传统温室大棚不同的是,恒温恒湿的“植物工厂”里见不到一点泥土——所有蔬菜从育苗到生长,全靠“喝”定制的营养液。目前植物工厂的种植可实现包括生菜、菠菜、芹菜、大白菜等六十余种叶菜类育苗,以及茄果类、常见花卉、中草药、功能性作物等各类种苗育苗。

38岁的朱峰连自己都没有想到,文秘专业毕业的他,会在多年后与蔬菜瓜果打交道。时间回到2012年,朱峰辞去上海国际博览中心的高薪职位,与妻子宋娜共同创业。3年农资生意下来,夫妻俩却越做越“后怕”——农药卖得越多就越焦虑。尤其是孩子出生后,关于食品安全的担忧更让朱峰“寝食难安”。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朱峰脑海中诞生——聚焦从选种育苗到定植栽培全流程,对源自欧洲的水培技术进行“汉化”升级,耕耘不见泥土的“高产田”。他放弃了利润颇丰的生意,选择来南京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

朱峰和宋娜两个“门外汉”背上行囊,前往发达国家考察前沿技术,辗转国内科研院所对接资源,拜访涉农企业探索全新商业模式。整整3年时间,夫妻俩先后攻克了种源选择、肥料配方、环境控制等一系列难关,成功研发出“全自动可移动育苗箱”和“自然光型植物工厂”。农民们只需读懂温度、酸碱度和可溶性盐浓度3个指标,就能熟练掌握这种高科技种菜方式。

植物工厂,就是利用智能计算机和电子传感系统对设施内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植物的生长发育不受或少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它的智能全自动育苗系统,经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模拟日出日落、风吹日晒,控制光照时间、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水、肥等多种因素,实现了健康育苗、快速育苗,使种子有了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特点。播种后只要按规程进行操作,在生产过程中基本能够解决农业园区和农场主的育苗、种植难题。

“成熟周期是土培蔬菜的一半,封闭环境下没有病虫害,不用打任何农药,食用更安全。”让朱峰骄傲的是,传统种植方式下的蔬菜一年最多长4茬,但在他的“植物工厂”里,一年能收22茬,同等面积的产量比土培种植提高了50多倍。平均5元/斤的成本,也让青云高科的无公害果蔬更具市场竞争力。

为了“植物工厂”,朱峰押上了全部家当。但刚刚起步的青云高科,很快就迎来了3年疫情的考验。“最困难的时候是去年3月到5月,发完工资账户就一分钱都没了。”朱峰说,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见不了客户,抢不来订单,招不来员工,曾经满目葱茏的大棚,一度变得空空荡荡。

即便如此,朱峰也从未想过放弃。依托农创中心的“院士天团”资源,他把更多精力用在新品种的研发上。为了调节西瓜的糖度,他隔三差五就往省农科院跑;为了种出富硒蔬菜,他几乎每天到赵其国院士团队串门;为了提升“植物工厂”智能化程度,他又和赵春江院士领衔的农芯研究院深度合作……在区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以妻子宋娜为负责人的青云高科成立了浦口区首家果蔬产业化联合体,用联合体的形式与区内9家农企单位建立了合作。除了提供技术支持,还会根据各家情况,为他们做产业规划和政策指导。

“浦口区给了一个起飞的跑道,让我们的构想得以实现。我希望通过努力,以浦口为原点,逐步实现那个关于现代农业的‘山水田园梦’,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宋娜说。

宋娜

“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韧劲,研发推广‘植物工厂’已经花了8年,而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着眼于下一个十年。”朱峰的底气来源于市场的认可,目前,“植物工厂”模式已在国内18个城市落地,去年实现综合销售收入近1400万元。

来源:龙虎网  编辑:刘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