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要闻NEWS.LONGHOO.NET

您的位置:龙虎网 >南京要闻 > 新闻动态

溧水、高淳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满三年——国字号“试验田”,种出了什么?

2022-12-19 07:03:07

龙虎网讯 12月13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

不久前,“新十年新南京·‘宁’的新名片”网友推选活动落下帷幕,48张南京“新名片”脱颖而出。其中,来自高淳区漆桥街道的“美丽乡村新名片”高岗村格外引人关注。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精彩蝶变的背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也是一项“国字号”试验区的“深耕”。

2019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等印发《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南京溧水、高淳两区被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建设,并被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等五项改革试点任务。

深耕国字号“试验田”三年,南京种出了什么?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如何才能越走越宽敞?记者对相关部门、专家和直接参与者进行了采访。

“试验区”在试什么?

地处高淳国际慢城核心区门户,衔接漆桥老街与山慢城景区,紧邻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经过两年多的改造,漆桥街道高岗村已发展成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获得“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乡村很美,但乡村发展也缺少各种资源,尤其是资金。漆桥街道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农民的钱土里刨出来”,美丽乡村建设的钱,有一部分也来自“土里”,只不过这个“土”不是以前的“土”,而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一项试点政策——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这项制度明确,城乡融合发展,“同地同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也能像城市国有土地一样拍卖使用权,从而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可作为融资、贷款的质押担保凭证,让这些“沉睡”的资源醒过来、动起来、用起来。

“同地同权”,不断“赋能”高岗村发展。

近年来,高淳建发集团掏出1200多万元获得村上3宗闲置土地40年的使用权,“牵手”清华大学打造兼具美丽乡村与大学气息的“高岗·清华村”。漆桥街道和高岗村约定的入市收益分配比例为4:6,除掉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和镇街留存外,高岗村拿到的净收益超过700万元。700多万元收益中,20%用于村民分红,20%列入村集体公积公益金管理,剩余60%作为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权增值方式追加量化成员股权,推动了农村土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民。

今年上半年,高淳规划资源分局又完成了中国银行高淳支行对高岗村3宗地块5800万元的融资工作,持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续航能力”。

“以地惠农,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我市高淳区、溧水区正在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实践。”市发改委是我市城乡融合发展联席会牵头部门,该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三年来,我市在溧水、高淳两区搭建入市平台、出台入市政策、规范入市程序,率先形成就地入市、异地调整入市、宅基地集中整治入市等多种灵活入市模式,并以一次性补偿、土地置换、购买商业保险等方式合理保障农民权益,充分调动农民入市积极性,加快释放农村土地价值。截至目前,溧水区已经完成7宗134.7亩试点地块入市,高淳区入市交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9宗64.1亩。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陈志刚,对南京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此基础上,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要素供给。

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只是“宁锡常接合片区”纳入国家试点的5项重点任务之一,其他4项任务还包括: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

“围绕这些重点任务,市相关部门和两区正在全力推进试点工作,努力为全省全国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实现共享现代化品质生活探路先行。”市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试验田”收成如何?

“集体用地入市,解决了一部分钱的问题;农村缺钱,更缺技术和产业,而技术和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如何让技术和产业‘下乡’,也是南京这块城乡融合发展‘国字号试验田’的使命。”

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汤晋说,聚焦“试验区”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需求,南京不断加快高标准、全过程、一体化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溧水区依托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强与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每年划拨成果转化奖励经费2000多万元,挂牌运行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现代农业行业分中心。

高淳区设立了区级科技成果入乡转化项目,探索建设高校院所农技专家创新示范基地,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68个,合作金额超5000万元,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7个。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而农村产业不是城市产业的复制,更不是低端、污染产业的转移,要实现农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城乡各自优势,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平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三年来,溧水区不断构建“一区多园”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以南京国家农高区为龙头,引领带动傅家边等7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

在此期间,高淳区也全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打造长三角地区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螃蟹原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实施全域旅游精品工程,推动文旅产业与乡村发展融合。

打通“一二三产”,重构城乡关系,南京这块“试验田”里不断传来新的利好消息——

11月28日,南京国家农高区内,由南京周子未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研发的细胞培养肉,首次在百升级生物反应器中完成种子细胞扩大培养。这意味着国内细胞培养肉将加速“走”上市民餐桌。

同样在近期,作为中国面点领军企业巴比食品布局华东地区的重要基地,总投资超3亿元的巴比食品南京智能制造中心顺利投产。“蒸蒸日上、绽放金陵”,这里生产的各类面点食品将发往企业全国各地门店。

……

要发展,更要环境!农村地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部分地区涵养生态不搞大的开发,是为了实现整个区域更好发展、更快发展,这种贡献也应该是可衡量、可“计价”的。

汤晋表示,在承担“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任务中,南京不断加快释放生态资源价值,持续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溧水区以省级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抓手,完成全省首宗附带投资发展和生态保护监管协议的土地出让,开拓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高淳区构建全国首个县域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指标体系,作为唯一区县级地方政府参与制定GEP核算国家标准,同步制定全省首个GEP考核意见,以考核指挥棒科学评判绿水青山“含金量”。

发展的根本目是增进民生福祉。三年来,南京还在承担“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试点任务中,不断推动就业富民、创业富民、产业富民、改革富民——

溧水区建立“品牌农校+职业培训”精准化技能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稳定就业能力;统筹利用市区两级资金3850万元,支持2个重点片区、1个乡村振兴重点镇和24个经济欠发达村社发展产业项目。

高淳区围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支持多元主体参与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现已累计盘活闲置农房1523宗,面积 18.23万平方米。

南京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田”,正在成为“丰收田”。

“试验路”如何推广?

丰收是农民最大的喜悦,南京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农田、新农村里,正忙碌着一群“新农人”,他们在忙活着“新农业”。

毕业于金陵科技学院的施小青,加入溧水区华成蔬菜专业合作社,筹建“华成蔬菜”网上商城,一周两次,当天采收当天把新鲜蔬菜送到客户餐桌,目前已发展会员500多名。

深化产学研合作,2019年以来,珠江水产所的一群年轻人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高淳,共同研发大口黑鲈“优鲈3号”,获得农业农村部水产新品种证书,推广了“螃蟹+鲈鱼”养殖模式,拓宽了当地水产产业发展新空间。

有眼前的美好,更有“诗和远方”。溧水区的“共享康养院子”、高淳区的“月季花海”等,也在不断推动南京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实践。

以地惠农,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科技兴农,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入乡转化;产业强农,努力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平台;生态利农,大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增收富农,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机制。

一体谋划、集成联动,南京高质量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相关工作荣获全省发改系统“优秀创新成果奖”。

“城乡融合发展,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基础薄弱,党和国家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农业农村为城市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实现飞速增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着力扭转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难题,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明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继续“耕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田”、走好“试验路”,南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认识城乡融合改革对于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示范意义,以推动共同富裕为落脚点,积极引导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全面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南京将聚焦重点难点,推动融合发展,继续加强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闭环管理探索,在农民利益保障、资源利用实效等方面完善制度;持续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破解成果权属等难题,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大力度强化产业平台搭建,深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建强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深化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价格评估,推动交易体系健全完善;持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压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质量,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制作高淳特色民俗食品米糕、利用当地草本植物制作标本。今年暑期,由市发改委主办的“宁育未来,童乐一夏”暑期乡村主题研学实践活动,在漆桥街道高岗村举行。

元旦、春节降至,更多的市民和游客正在与高岗村“相约”,准备来这里体验城乡融合发展新成果、体会“乡土中国”。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健 通讯员 李京武 秦颖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祁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