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乡村振兴人才沃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不仅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我们在新时期全面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强调了落实重点、明确了工作要求。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牢牢把握人才振兴这一有力抓手,在汇聚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三个方面创新方法、抓好落实,引领更多的“有志之士”“实干之才”,奔赴投身到“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乡村热土。
“筑巢”加“引凤”并举,汇聚人才“聚宝盆”。乡村现代化建设的一大难点在于农村当下仍然相对薄弱的产业基础和硬件条件,自然资源优势被人力资源劣势所束缚。因此,既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农业-科技-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体系,也要积极搭建平台,用好扶持政策,提升基础服务和设施水平,大力吸引外部投资,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形成区域品牌效应,还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抓并进,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着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打造“发展潜力大、就业机会多、文明程度高”的乡村“金字招牌”,进一步聚焦吸引人才的目光。另一方面,要拓宽人才流通渠道,通过“能人返乡创业”“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方式,积极鼓励引导创业先锋、技术专家、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创业就业,进一步强化东西部人才扶贫协作力度,汇聚实用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少数”和“多数”并重,培育人才“快车道”。一方面,乡村干部是引领乡村建设发展、带领乡村群众致富的“关键少数”,提升乡村干部的能力素养能更好发挥乡村人才振兴的“领头雁”作用,通过对口培训、产学交流、上挂锻炼等多种方式,拓宽乡村干部培养渠道,提升乡村干部科学谋划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打造一支“群众信得过、遇事扛得住、本领过硬、作风优良”的乡村干部队伍,推动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围绕田间地头、棚下园中的“大多数”,紧盯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提供各类面向村民群众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平台,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既要“接地气”,也要“接天线”,既要培养精于农事的“土专家”,也要打开科技助农的“新通道”,不断激发乡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情怀”与“保障”兼备,构筑人才“暖心居”。引进和培育人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上半场”,如何让人才真正留在乡村、扎根乡村,做到不仅“请得来”“用得好”,更要“留得住”,则是至关重要的“下半场”。一方面,以乡音作请柬,以乡情为纽带,无论是对生于乡村、长于乡土的“本土人才”,还是对心怀理想、远道而至的“外来人才”,要充分体现组织的重视和关怀,建立“乡村人才储备库”,精确掌握每位人才的个人情况,根据相应的特长和倾向实现人才和岗位的“精准匹配”,让各类人才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大展身手。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聚集倾斜力度,畅通沟通交流渠道,积极帮助乡村创业就业人才适应身份和环境的转变、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用“真心真情真实惠”,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引进、管理、培养、激励、保障的全链条长效机制,不断增强乡村人才的归属感、认同感、成就感和自豪感,着力打造“精农业、爱农村、懂农民”的新“三农”队伍,让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成为“兴农人”。(李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龙虎网"的稿件,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龙虎网",并保留"龙虎网"的电头。